人人對飲食均有不同的要求。有人只需簡單吸收足夠營養便可,有人力求嘗盡珍饈百味,甚至對一些珍禽異獸入饌趨之若鶩,因而產生食野味的風氣。
既有人食野味,自然有人捉野味,更有人開農場飼養野味,使野味最終由野獸變為家畜。人和野獸之間存在微妙的關係:從前人只有簡單的工具,要花很大力氣才能捕獵野獸,所以並非常常有肉可食。因此自遠古人類開始,人類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為主,例如野生的果子和穀類等。
隨着人類生活的改變,人和動物的生態逐漸出現傾斜,人類的空間愈來愈大,反之野生動物的空間卻愈來愈小。
不單是人類的鄉村和城市迅速發展,佔據野生動物的空間,人類更以先進的工具進入郊野捕捉野生動物。
有些野生動物被捕獲後立即食用,有些則在捕獲後被人類飼養作日後食用。以上活動均大大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野生動物的傳染病因而有機會傳播到人類。例子有果子狸和沙士、禽流感和禽鳥、猴子和伊波拉、豬和蓋他病毒等,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上述例子提醒了我們,要愛護和珍惜自然生態,以及與野生動物保持一段互相尊重的距離,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環境和野生生態。
勞永樂醫生
香港電台第一台「健康男女」節目主持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