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嚴重的雙赤,除成為金融市場焦點之一,不斷擴大的財政預算赤字──去年是GDP的4%,預期今年或攀升至GDP的5%,同時惹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注。
IMF發表題為「美國財政政策和經濟長期持續發展任務」報告說,美國本年度或高達5000億美元的財赤,將導致全球利率上升,窒礙經濟復甦步伐,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無疑對刺激經濟增長已起作用,但長遠而言,經濟要持續穩定增長,則必須設法解決赤字問題。此外,國基會亦有要員表示,財赤若無法削減,將促使實質利率上升,最終令致美國為解決國內社會及醫療保障等問題顯得百上加斤。
英國《金融時報》上周末亦撰文指減稅只為富有人士帶來好處,在人口老化的環境下,不以實際直接行動紓緩社會及醫療保障壓力實屬不智,並讚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最近坦白承認美國目前面臨的是結構性赤字,非依靠聯邦政府「放水」便可扭轉乾坤,必須採取更有效措施才能解決(赤字)問題,乃屬一份負責任的報告,間接認同IMF提出的警告,看來愈來愈多專家認為布殊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最終必自食其果甚或危害全球。
筆者覺得上述講法似乎有點流於書生論政,本欄曾多番指出,布殊接下來這個「燙手芋」後已知不妙,及後更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布拉格」不施展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實無法力挽狂瀾,要救經濟之餘,還要顧及連任,如果你是喬治布殊,你會點做,難道悉數拿錢去幫那些攤大手板的人,經濟便會不藥而愈?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