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服務也是投資

福利服務也是投資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羅致光

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強調:「在削減財赤和維護民生之間審慎取得平衡,讓社會可以休養生息。」可惜,政府近年一再削減社會福利撥款,預計在未來數年削幅更高於百分之二十。政府滅赤,卻犧牲了社會福利服務,社會如何休養生息?
社會福利機構絕對願意與市民及社會共度時艱,過往四年,社會福利機構已不斷「瘦身」,除了減薪外,社會福利機構的開支已因推行資源增值再被削減了6.8%。政府要進一步向福利機構開刀,又怎會不影響服務的質量?更遑論想推出新服務,回應社會轉變的需要。

社會問題愈見複雜
在去年十二月,社會福利署已公布因政府財赤,社會福利開支在未來五年將削減10%,還要加上因減薪而削去的4-5%資助額,再加上因推行整筆撥款,在二○○六年會取消過渡補貼及削減部份整筆撥款,佔資助總額的6-7%。簡單來說,未來五年,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將面對不斷的資源削減。在未來數月間,陸續關閉的單親中心及新來港人士服務中心,只是噩夢的開始。

由於社會福利署至今未能列出如何達至削減目標,我們仍未能確定削資的實際影響。不過,單從削減的幅度,按比例計算,便會約有十數間老人中心、近二十間青少年中心、數以千計的院舍宿位服務等面對關閉危機,受影響的服務使用者數以萬計。
社會福利開支一減再減,最終受影響的是大眾。香港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社會愈來愈複雜,單親家庭數目不斷上升,家庭暴力、校園暴力、老人自殺問題、青少年問題愈來愈多,這些都需要社會加以正視和關注。可惜,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不少服務都面臨消失。

不是施捨不是賜予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承諾,在滅赤的同時,會審慎研究政府措施對民生、對經濟復甦的影響,以「維持社會大局穩定,創造寬鬆環境,讓大家可以致力提高生活質素」。社會和諧、社會穩定非唾手可得之物,大削社會福利開支,又怎能期望社會還可維持和諧?
社會福利是一項社會投資,不是施捨或賜予。政府協助有需要的人度過難關,讓甚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後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那才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