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台灣公投未必利獨立

平心而論:台灣公投未必利獨立

2004年在一片經濟向好的氣氛下翩然而至,曾經捱過去年太多不如意事的香港市民,對2004年的降臨莫不抱着熱切的期望,這種共同心態可以從街上歡欣的人群中感受到。筆者也借此機會祝願各位在新的一年龍馬精神、事業順遂。
像往年一樣,筆者利用聖誕假期到北美洲去探望親朋戚友,順便瞭解一下當地民生情況,這些親身經歷的境況往往比起從傳媒獲得的資訊來得直接和深刻。
臨近假期,美國政府把安全級數提升至橙色,即是距離最緊急警報只差一級。結果是把國內機場,特別是國際機場都變成了戒嚴區,旅客進出境都經嚴密檢查,費時失事。而且對那些外國訪客,不理是甚麼身份,一律要打指模和拍照存檔,這些措施形同把訪客當罪犯看待,相信每個訪客對此也蠻不是味兒。試想經此對待,大部份外國人除了必須要到美國辦事外,又有誰願意到那裏遊歷。美國因此而損失的旅遊業收益和各種可能商機,肯定不菲,長遠來說,美國的經濟增長不會好到哪裏去。
今次北美之行有一個意外驚喜,某日在一個酒餘飯後的談話中,偶然扯到台灣要舉行公投的話題上,席間的中國人都反對公投,因為各人在內心深處都害怕萬一公投結果是大多數人都贊成獨立,那時台獨分子便有理據去公然搞獨立了。

安於現狀者料佔多數
但席間有一洋人卻持異議,他認為公投結果是極可能大多數人要保持現狀、反對獨立。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安居樂業的條件下,人們是甘心安於現狀的,他以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作例子。說法語的魁北克省,自60年代起已發起要求自加拿大獨立出去,其間要求獨立的魁北人黨在省選舉中獲勝,於是隨即利用執政黨手中的資源,積極鼓吹獨立。在70年代,甚至拉攏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支持他們獨立,而法國也表態支持,因此釀成外交風波。在獲得國外和省內支持者聲援下,魁省執政的魁北人黨便在70年代來一次公投,讓魁省人民來決定是否要獨立。

在當時形勢下,加拿大其他省份居民有一半都相信公投結果是贊成獨立,但結果是反對獨立者佔多數,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

加國魁省例子堪借鏡
但魁省政府不甘心結果,隨後數年,它們投入更多宣傳去催谷獨立,於是在80年代初再舉行公投,但結果仍是反對獨立的佔多數。但黨內一些死硬分子仍不放棄,於是在80年末和90年代初又再舉行兩次獨立公投,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最後鼓吹獨立的魁北人黨在省政府大選落敗,隨後再沒有了獨立的聲音。
為甚麼獨立派會屢次落敗?據洋人朋友分析,除了省內居民安於現狀外,他們也意識到,一個只說法語的小國,在以英語為主的強國如美國和加拿大環伺下,根本沒有發展空間,新國家也沒有前途,這樣獨立又有何益。所以平時叫獨立口號可以,但真的要作抉擇時,手上的票便會作最現實的選擇。言畢,席上中國人都佩服他的高見。以昔日魁北克比今日之台灣,或許歷史會證明是在同一模式演變而已,其結果會是一樣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