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裏、報紙上,天天都是梅艷芳的新聞,藝人們一被記者問起相關話題,個個臉上愁雲慘霧。電視台搞紀念梅艷芳特輯,請來一班藝人講阿梅生平,鏡頭所及,也是人人愁眉深鎖,痛得心都碎的樣子,好像阿梅一走,他們的人生再無樂趣和歡笑,從此留髮蓄鬚,不再胡言亂語,不再唱K媾女。
這或者就叫入戲,既然演得是一場苦情戲,以香港藝人的修為,便一定要如此表演,一定不可以臉皮鬆動,必須搖頭嘆息,眼眶裏還得含着一泡淚。如非這樣,就好像不合劇情,交不足戲,有負藝人的身份。
但是,誰說死了人就一定不能笑呢?
梅艷芳生性豪爽,不拘小節,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她極愛熱鬧,喜歡呼朋喚友。就以現在哀悼她的許多「好朋友」為例,在她生前,也經常一起吆五喝六,夜夜笙歌,阿梅埋單找數時,次次興高采烈、豪氣干雲,這些「好朋友」也一定開心愉快,跟阿梅一起度過了數不清的歡樂時光。
以梅艷芳的性格,有苦自己獨吞,跟朋友一起,總是希望嘻嘻哈哈開開心心,據說她的臨終遺願,也是希望一眾朋友熱熱鬧鬧前來送行。如今輪到這些人來紀念梅艷芳了,為甚麼不能說說阿梅在生時的歡樂情形和可愛趣事,卻只會愁眉深鎖演苦情戲?難道要紀念一個人就只能哭喪?難道這就叫感動?這就算真情?還是深怕笑一笑就不符合劇情需要?
前兩天跟一個香港影帝吃飯,他終於一語道破:「唉,啲戲渣囉!」戲渣,是根基淺薄,對角色的揣摩只有一個套路,只知其表,不明其實,於是只有一個表情,便以為已經做得情深似海了。
虧他們還是梅艷芳的好友,就是不能讓她走得安安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