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
儘管在今年施政報告發表之前,筆者已對它完全沒有期望,但經過去年的沙士疫潮,七一大遊行,擱置廿三條立法,高官辭職,區議會選舉,以及平機會事件、維港爛騷這一連串大事以後,總以為作為行政首長的董伯,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對這一切應有所動於衷,會作一點施政失當的檢討吧,誰料他竟像是去年的所有大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厚着臉皮大講如何振興經濟如何以民為本。倘若是一個完全不知道過去六年來香港發生過甚麼事,也從未看過董伯過去的施政報告的人,光看這個報告,或許還會覺得香港過去六年特別是去年,發展得不錯呢。但施政報告的讀者與聽眾既是本港市民,那麼就會覺得董伯所講的,何以如此耳熟能詳,就像未發明CD前的唱片,在唱機中被卡住了,儘管唱片仍在轉,但出來的聲音卻不斷重複。
誠如事前所料,整份施政報告以經濟為主,對市民主要訴求的政制改革,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即使是經濟,所講的也都是市民早已知道的事情,甚麼CEPA、自由行,不知已講過多少次,可說毫無新意。至於講到經濟轉型,我們對這句詞也聽得夠多了,但怎樣轉型呢?向甚麼方向轉型以及有甚麼具體措施去促使轉型呢?過去欠奉而今天仍然欠奉。報告說政府會繼續支持高新科技的應用,但怎麼支持?會撥出多少經費或要動用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幾去進行高科技研發,卻沒有一句交代。
大力投資教育、以民為本,加強對社情民意的掌握,加強同政黨溝通,加強區議會職能……,這些話過去的施政報告中也早就有了,但過去做得怎樣,卻從無檢討。今年的施政報告像是把過去的施政報告重抄了一次。
至於「大力投資教育」的說法,與實際上大削大學教育經費的做法,這種「說」與「做」的矛盾該如何解釋,施政報告也是欠奉。大削大學經費,與報告所說的滙聚人才,促進轉型的矛盾,施政報告也當作是不存在。
董伯說「凡事以民為重,以民為本,以謙虛、坦誠、務實和開放的態度面向市民」。然而,在施政報告中,對過去施政的失誤,尤其是耗損了不知多少資源去徒勞無功地推行並撤回廿三條立法,無一字檢討;對市民的七一大遊行的主要訴求不敢面對;對元旦十萬人遊行要求「還政於民」的訴求更是隻字不提,董伯怎能讓市民相信他的「謙虛、坦誠、務實和開放」?
市民最關心的政制檢討被放在報告的尾段,而且只是寥寥數語。他沒有提及政制檢討的諮詢時間表,但卻提到「胡錦濤主席向我表明了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治體制發展的高度關注和原則立場」,以及「內地法律專家的看法」。顯然,香港十萬人遊行表達的意願,在董伯心目中比不上胡主席的關注。他說由政務司司長領導一個專責小組去研究「涉及對《基本法》有關規定的理解問題」,不但是一個笑話(現在才去「理解」!)而且也明顯地是一種拖延手段。
如此的施政報告,實宣示董政權已患有死症,病入膏肓。香港市民唯求自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