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的最後一份報告

董的最後一份報告

王岸然

正常地說,董建華還有三年半時間當政,不計最後的半年,董有責任在施政報告中為未來三年香港的政經路向,作出規劃。但今次董的報告是七年來最平淡的一份報告,完全是一份當政者離任前最後一份報告的模樣。這說明了,董建華極可能馬上就要下台,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都輪不到他說話,所以他亦只能含含糊糊地交差了事。

無目標無遠景
董建華甚而再退一步,除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之外,連去年有的電視討論會也取消。過去的一年,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多事的一年,香港極需要有新方向及目標,令大家可以走出困境。但董建華的報告,正是六年多以來最反常,最無目標,最無遠景的。所謂經濟民生,了無新意,所謂改善施政,空口白話,而政制檢討,更非他所能話事。如果是三年後的○七年頭,他寫這樣的報告,說要鞏固實力,休養生息,可以理解,因為任何大計皆是下任特首的事情。今天他在動盪的一年後寫成的報告,完全迴避今後三年的問題,就是知秋的一葉,說明他的特首寶座,不再是以年計,而是月計。
董伯讀了大量的資料,說了大量入於經濟常識的說話,了無新意之餘,又再次顯出他對問題的無知與不負責任。到了今天七年了,他還將責任推到九七年前的泡沫經濟,說成是經濟轉型之所以特別痛苦和漫長的第一重要原因。
永不承認自己的無能,不能改變無能的事實。所謂重點的貼近民眾,改善施政,竟然只是重複胡溫領導人個多月前的教訓。對於剛上街、剛投票的香港人而言,董伯的施政,如何貼近民眾,自是冷暖在心頭。
時到今日,董伯再說甚麼,也不再有人理會,他的施政報告談及施政一環,遠遠脫離現實,外判給一個中學畢業的二級文員,可能寫得更好,更有說服力。他大談如何改良接收民意的機制,但對他已有的表現,只讓人覺得他在說笑。數天之前十萬人上街,他竟然可以隻字不提,又如何貼近民眾?

再次惡評如潮
可以肯定的是,港人對這份不着邊際,說了白說的報告,又再次惡評如潮,再罵他似乎更無意義。大家都倦了,大家要再等四年之後另一位特首的第一次施政報告,才可以重新見到希望之所在,大家可以再等嗎?香港的命運,可以繼續交付給這個又老又蠢又無能又無恥的董建華手裏,繼續下去嗎?
從今天起,任何有抗議董伯施政的活動,香港人都應該盡力參與,迫董伯盡早自動下來,是港人自救的唯一出路。有人說港人要自求多福,這是錯的,不將心中的憤怒化為動力,起而行動,香港人是再無幸福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