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周本欄對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的回顧,香港已進入了百花齊放的一天,投資者對這方面的反應也日見熱烈。對上周介紹過的「袖珍債券」,多位讀者及電台均提出了進一步的查詢,有關問題如:看到一批結構接近的債券,但只用「港元零售債券」和「與一籃子銀行信貸相聯可贖回債券」等名稱(見附表),是否與上周所介紹的屬同一批債券?若五間銀行中同時有兩間發生信貸事故,投資者的損失是否加倍?這批債券標明「五年總回報可達21.6%」,到底是否值得投資?
「袖珍債券」主要是對一系列零售債券的統稱,其特點之一是,這類型的債券在廣告上都較難察覺發行人的名稱,名稱僅於備註項下以毫不起眼字體顯示。至於其它的掛鈎風險,雖然完全不屬發行人本身,卻往往以較大的篇幅作介紹。
表中所示的債券,被稱之為「結構性零售債券系列二」,屬上周介紹的同一系列,發行人風險仍可由母銀行的實力進行評估而得。據說,這系列債券再次添食推出,主要是上次九月的銷售反應極佳。新一批債券不同處主要有數點:1.這次以港元作為投資幣值,金額最低設定三萬;2.掛鈎的銀行以中信嘉華銀行取代了東亞銀行;3.首3年回報率較上次為高(系列一為4.1%),但後2年則較低(系統一為5.1%)。
這批債券並不會計算超過一次的「信貸事故」。即是說,倘若市場真的不幸發生兩間銀行同時破產或付款違約,處理上只會挑選其中一間問題銀行,並以其「相關債務」在出事後的第25天二手價格作標準,制訂一次過的贖回價。就算其後出現另一掛鈎銀行更嚴峻的信貸事故,已與投資者完全無關。
由於這批債券是不保本的,所以它付出的回報較一般銀行存款為高。由於銀行的營運較為穩健,故屬於風險有限類別,回報也難有大驚喜,故投資者若相信這一籃子銀行皆不會發生「信貸事故」,則這批債券的投資價值應較一般定息債券為佳。
陳鳳翔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