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七年的政治赤字

積累七年的政治赤字

民主發展網絡 張韻琪

一項調查顯示,香港是全球對前景最樂觀的地區。在六十個地區六萬五千名受訪者中,五百名港人中的76%相信「○四年會比○三年好」,較去年的32%大幅上升,亦是有關調查進行五年以來,香港人表現得最樂觀的一年。

回歸以來,香港社會普遍氣氛低沉,港人鬱鬱寡歡。失業率、負資產、破產數字有增無減;工資、消費力、總生產力則不斷下降。要數的,不只是這些「經濟赤字」,令港人怨氣難消,面目無光的,更是特區政府的「政治赤字」,惡化了經濟衰退下港人消極失望的情緒。

欠缺魄力沒勇沒謀
怨聲載道,不能光說市民懷緬過往風光而不願勒緊褲帶;狠批政府,亦不能推說市民苛求政府而不願同舟共濟。市民在經濟突然滑落的時候,期望特區政府盡快為社會解厄困,實是理所當然。
市民氣難平,繼而齊上街,喊出心中所願,不但體現和實踐公民權利,更是替整個社會挽回一分的政治骨氣,踏出政治改革的一步。
董建華上任以來,言猶在耳,要變身為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各方的社會政策範疇都要管一管,哪怕是教育、醫療、房屋、社會福利、勞工就業等影響深遠的施政項目,甚而大時大節的慶祝活動,放煙花或搞激光,都要勞駕政府官員。但當「大有為」遇上「優柔寡斷」,就會變為不切實際,冥頑不靈。空有「大有為」,卻沒有建立一個能夠公平地排難解紛和疏理社會矛盾機制的魄力和遠見,就會變為「一言堂」,自吹自擂,自戀自大。
沙士來襲奪去二百九十九條性命,醫護人員活在心驚膽顫中,亡者家屬哭訴無門;八萬五房政突然「消失」,令香港經濟一落千丈,失業人數突破三十萬大關,卻來大舉削減政府職位和增加外判,大減社會福利保障,港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母語教學倒過來令家長為「英中」疲於奔命,學生為犧牲品,外國來的「英語」老師則是大贏家。施政失效、官員失職、管治失責,董特首堂皇地設立高官問責制,說是回應民意。諷刺的是,如此一個只問責於特首一人的高官問責制,正是「大有為」和「一言堂」表現的極致,何來問責?
「沒有人需要負責」、「沒人需為此事負責」、「最重要是解決問題」、「成立獨立調查小組」,這四部曲,已成了特首和高官們卸責的不二法門。另有一些高官,學會了微笑點頭,不發一言,正襟危坐,與董特首本人只說「早晨」,唯鏡頭是恐的烏龜心態,簡直同出一轍。政府說得最多的,是「我們會小心聆聽」、「我們會盡快開始收集意見」、「我們要多作討論」、「歡迎各界人士表達意見」、「我們要循序漸進」。政客最忌失勢,迴避問題或「遊花園」,正暴露了心中沒章沒譜,沒勇也沒謀的底牌,是政治赤字的表徵。

新年願望還政於民
元旦大遊行,十萬人齊聲表達訴求民主、改善民生的期望。市民清楚知道,社會安定,百業興旺,要建基於一個公平和令人信服的制度,選出有能者為民服務,更換表現不稱職的。縱然《基本法》廿三條被擱置、CEPA形勢大好、經濟氣氛轉旺,但這些與建立民主制度是兩碼子事。特區政府大搞小恩小惠,或許能補救一點的經濟赤字,卻絕不能消減其政治上的赤字。
大快人心的是,港人士氣高昂地許下新年願望,希望還政於民。這種正能量,據理力爭,光明磊落,不就是值得大家笑逐顏開,怨氣頓消的催化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