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日前發表12月份服務業指數由11月的60.1下滑至58.6,遠低於市場預期的61點,亦是自去年5月以來首次低於60點水平,縱使數字仍顯示非製造業環節連續第9個月呈現擴張,但是否意味減?退稅效應開始減退?另外美國商務部公布11月份工廠定單下跌1.4%,是自去年4月以來最大跌幅,這與上周ISM發表反映工業定單以50年來最快速度增長的製造業指數相背馳,儘管一個是歷史數字,一個是前瞻統計,情況卻相差甚遠,前者因為電腦和電子產品定單減少所致,後者唯一的解釋可能是因為美滙近兩月急劇下挫,遂誘發定單增加,為製造業帶來憧憬?
另邊廂歐元區服務業亦有放緩迹象,根據NTC?路透社發表的12月服務業指數由11月的57.5下降至56.6,結束連續7個月增長紀錄,主要是受佔歐元區經濟約七成的三頭馬車──德法意等國之商業活動減少所拖累,又是否意味因歐元持續強勢而導致服務環節增長無以為繼?苟如是則仍然依賴推動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出口製造業豈不受打擊更大,若以近日來已有部份製造商埋怨強歐元已開始產生負面影響,他們認為1.25(兌美元)還勉強捱得住,升到1.3則大事不妙之說,那麼預測歐元區今年全年GDP有1.8%增長(去年0.6%),豈不是有過份樂觀之嫌?
其實英國服務環節亦呈現倒退,據CIPS?路透社發表的12月服務業指數亦由11月的59.6滑落至58.5,是因為個人及家庭負債已到「頂角膏蟹」或是季節性原因仍待證實,不過已足以反映英倫銀行上次加息後,人們的享樂意欲確有所收斂。姑勿論如何,若從上述數字作理性推測,則人們不應對今年歐美經濟增長過份樂觀,至於股滙市已開始出現非理性現象則當別論。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