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7.1五十萬人大遊行和元旦十萬人大遊行後,外界普遍期望特首董建華會透過這份施政報告回應市民訴求。但這份強調「以民為本」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卻只是諸如貼近民眾、改善施政、重視中產階層、加重政治工作等口號,就連董建華本人也承認,今年的施政報告「冇太多新意」。 記者:陳廣慧、何文雯
董建華昨日在發表施政報告時,三度強調政府「以民為本」,他承認,香港在過去一年經受嚴峻考驗,政府吸取了沉痛的教訓,採取各種辦法縮短與市民的距離,積極回應市民訴求;而在新一年,政府會繼續改進施政作風,爭取市民信任和支持。
施政報告有二十三個字提及7.1大遊行,指大遊行清晰地表達了對政府的不滿和期望,但就元旦大遊行並沒有任何着墨。據了解,整份施政報告在上周末才最後定稿,但董昨日強調施政報告的原則、寫法和想法很早已定下來,只是在周末加以修改,而元旦大遊行給他的啟示,是政府會繼續努力,做得更好。
共分五個章節的施政報告,特別在第四個章節以「貼近民情,改善施政」為題,回應市民對政府改善施政的期望,但皆缺乏具體內容。
針對中產人士的怨氣,董建華說:「政府明白中產階層的困境,以及他們的怨氣、不滿和不安,也了解他們的價值信念和對政治參與的訴求。」他說政府將致力增加中產人士參政議政的機會,委任更多中產行政管理人員與專業人士進入政府諮詢組織,加強與政治、社會、文化、宗教和專業團體接觸,並在決策過程中更多吸納學者的專門知識。
但究竟何謂中產,政府沒有清晰定義。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只要從事非勞動性工作的人已是中產,而香港有差不多七成人覺得自己是中產,當中也有參加7.1遊行的人。
施政報告又提出要提升政府和社會處理政策的水平,令公共政策爭議不致流於「簡單化、政治化、情緒化」,中央政策組在未來一年會着手探討推動公共政策研究和培植人才的方法。
政府消息人士形容,現在社會對公共政策的討論「快餐化」,而學者作出的評論也流於時事式和短線,政府希望改變現時大學學者做公共政策研究不獲學術機構認可的情況,並鼓勵商界多支持民間的研究智囊組織。
董建華又提及,政府會充份利用地區和民間組織,形成遍布全社會的政治網絡,問責官員也會多做政治工作,政府並會通過民意調查、焦點小組,甚至整理市民在互聯網上發表的意見,加強掌握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