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明天啊──」,一個手機新牌子,曾經以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來嘗試打入市場。這個廣告內容還是有一些話題性,金錢亦的確堆砌出氣勢,可是以個人對身邊親友選擇手提電話的觀察,對這次廣告攻勢的效力,是相當有懷疑,可惜手上沒有銷售數據,未能引證這個看法。
筆者本業是證券,是廣告的外行人,嚴格來說,是沒有資格評論人家的策略,今次無故班門弄斧,主要是希望引用這個例子,討論投資分析生活化這個重點。
不錯我們是外行人,廣告業內人士可能大談這個廣告的心理元素,甚至拍攝手法,來支持大灑金錢的合理性,可是廣告的目的是推動銷售,因此引證效用的論據,必定是以銷售量為先,廣告是否有藝術性,甚至獲獎,並非主要的考慮因素。
看來是有點離題,但不妨假設那隻手機牌子,是一間本地上市公司,作為投資者,在媒體上看見這樣的宣傳攻勢,便需要評估管理層的決定是否正確,這類豪賭一鋪,到底是否值博。香港的投資分析,極大部份都只是側重會計數字,其實市場策略對一間公司的成敗是舉足輕重,所以就算是外行,亦必須要思考這一方面的因素。
投資者只是數字迷,尤其相信PE,是因為香港股票中,自己營運一個品牌的比例並不算高,不過也有一些例子,例如大家樂(341)及維他奶(345)等。下一次考慮是否買入這些公司的時候,不要公式化,看完去年盈利數字,再估計今年的增長比率便完事,不妨思考大家樂、維他奶的市場推廣策略。這兩間公司的產品都正在力求多元化,到底是否認同它們的做法,以及他們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如何,這方面重要性不比PE為低。
回說那個手機牌子,愚見認為應先從產品入手,嘗試在名人小圈子引起大眾好奇心,才輔以廣告推動,應該更有效用。
不過甚多公司的管理層,仍是迷信以往一套,大打廣告的公信力,已有點今非昔比。至於同一廠商的另一牌子,卻在贊助皇馬波衫,兩者之間的定位,則更令筆者大惑不解。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