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堆滿雜物,清理之際發現一張粵劇團的「台期表」。我已很久不看粵劇了,大概順手拈來的單張。一看,竟是「2003年至2006年」的台期。按年月日排下去:×天×場、××劇目、××劇場或戲院……
那些「神功戲」,如洪聖誕、真君寶誕、天后誕、觀音誕等等,日子早定,一年一度,演出順利便接下去。賀歲演出又是意料中事,政府主辦則一年前已度期(毫無變通能力的官僚作風)—所以台期可一排數年。只有保守的粵劇戲班,不受時局變遷,觀眾口味,以及殘酷潮流影響。承諾不能一廂情願,那付鈔的資方,一早預約,是他們充滿信心。
炒作的所謂「人氣偶像」,朝不保夕,也不知能撑多久,掙遠錢不如掙快錢了。忽然下滑,減價亦無人問津。給鬼神看的,「他們」不大了解誰紅誰不紅。總之熱鬧繁華又一場。
有長遠計劃,按部就班,展望將來,對很多人而言極不習慣,也是一種奢侈。我們甚至連三個月後發生甚麼事也不知道,現在有人跟我談○五○六的project,若非簽約落實,一概是空話。
「我怎麼知道明天能不能醒過來?」記得聽過這樣的話。忽然一陣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