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由於環球股市低迷,保本投資產品如保本基金、銀行存款證等成為資金避難所。隨着投資氣氛好轉,這些保本投資工具的回報難免落後於股市,即使有些保本基金所投資的市場是在香港或是大中華區,整體回報仍較直接投資於相關的股市遜色。
事實上,保本基金的大前提是在於「保本」,因此一般保險基金會把大部份資金都會放在定息工具上作保本之用,只有小部份會投資於衍生工具上(如期權)。即使衍生工具的回報有槓桿效應,但由於所投資的金額不多,基金整體回報亦不可能貼近相關股市的表現,所以保本基金表現落後於股市,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基於市場預計,04年股市將會繼續造好,保本基金落後於股市將會持續,而去年第四季開始,已開始出現提早贖回保本基金的情況,這是否意味着保本投資工具的存在價值已大大減低呢?
觀乎近來銀行推出的基金產品,重點已非再是保本基金,反而焦點放在一些傳統的開放式股票投資基金,這正好反映來年的投資策略在於「爭取回報」而非「保本」。
雖然如此,保本產品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原因是保本產品的回報始終遠高於銀行存款。雖然相對一些高息貨幣的利息回報仍有所不及,但其風險較低,對於一些保守的投資者而言,保本產品仍是首選的投資工具。
不過,若投資者真的喜歡保守投資策略,我覺得亦不宜將資源太過集中於保本產品上。
第一,通常參與保本產品後,資金會被鎖上一段時間,即使沒有興趣投資於股票市場,但其間亦可能有其他更佳保本產品出現,若資金被單一產品鎖死,便喪失投資其他產品的機會。
其次,即使中途有其他投資機會,可以提早贖回相關產品然後再投資,但提早贖回需要有額外成本,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以目前的客觀投資環境,保本產品的投資比重應該下調。
平情而論,不少投資者仍鍾情於保本產品的最大原因,是始終未敢確認環球經濟的復甦,再加上沙士、恐怖襲擊等不明朗因素,加上股市已累積了頗大的升幅,因而令他們對股票投資存有戒心。然而,每種投資產品都有其興衰周期,債券已旺了一段時間,而綜合現時環球經濟復甦步伐,銀行及金融機構所推出的投資產品,市場焦點肯定落在資本增值,所以股票或相關的基金在來年應該有不俗的表現。
因此,習慣了連續多年以「保本」作主導的投資策略,也應該是時候改變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