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遊:<br>鐵人嶼西行訪香港極西分流

短線遊:
鐵人嶼西行訪香港極西分流

大嶼山分流是香港極西之地,由石壁起步,到分流再往大澳走,全程約需七小時,極費力。朋友說我此行是「愚人嶼西行」,皆因單到分流已花兩個半小時,而每處景點相隔距離亦不短,沿途海風刺面,眼張不開,某刻真想席地而坐,呼呼入睡,不過見過壯麗的分流海灣、踏遍險峻的山路,感覺當然不是「愚人」,是「鐵人」才對,你有膽挑戰這七小時極西之行嗎?

記者:陸伊琳 攝影:林栢鈞
模特兒:Blanche、Low

石壁引水道拾松果
起步點石壁巴士站,旁有石屎路通大浪灣及狗嶺涌,一路上沒有太多分叉路,只要沿引水道而行,沿途景致一般,平坦石屎路不難行,難只難在你有否耐性,因為要兩小時才達狗嶺涌,不過這一段也不是白行的,松樹夾道,滿山都是馬尾松樹,十分少見,掉在地上的松果,有些如手掌般大。

狗嶺涌山水涼透心
步近狗嶺涌一段,平坦石屎路開始轉為凹凸不平的山徑,途中一條依山而建的石橋,橋下是峻峭山崖,中間有道小瀑,這些山水從狗嶺涌流下,雖是冬天,但大家像沙漠見甘泉似的,二話不說衝上前,洗個臉,涼透心。再前走,終見狗嶺涌營地,視野無限,景色壯麗,可不要樂極忘形,這可不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

■行兩個小時的引水道,悶是悶了點,但勝在路平易走。

■松果完整無缺,就拾回家作紀念吧。

遠古遺迹石圓環
又一個小時,走上分流東灣南面山崗,分流角炮台就在眼前。
據文獻記載,炮台建於1729年,守衞大嶼山海峽和珠江口一帶水道,鎮壓海盜和保護商旅,原有8尊大炮和20間房,後來大炮續漸散失,建築架構也日漸破落,現在遺留下來的,只有四面石牆,中間大片草地,感覺像放牧的平原;炮台頂下望,可見8米高的分流石筍,兩塊岩石呈尖筍形狀,叠在一起,造型突出,是天然風化造成的。
繞過炮台,往西面走半小時達分流廟灣,在天后廟背後的山崗上有另一歷史文物──石圓環,不要看扁這堆小石頭,據學者研究,這是香港首次發現的橢圓形石頭陣,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的傑作,不過老實說,我反覺它像BBQ遺址。

■天然山水,不洗個臉對不住自己,但要小心滑倒。

■高處俯瞰狗嶺涌營地,吸口氣,人也精神一振。

分流村小休補給
別過古迹,往分流西灣前進,沙灘背後就是歷史悠久的分流村,建於1956年的汾流學校正正面向沙灘,當年分流村人口眾多,這所學校是由村民向政府申請興建的,現在已荒廢了。入村,燒柴味撲鼻而至,原來村民仍用柴火燒飯。大部份村民早已遷出,現只剩餘的幾戶老人家居住,但在周末假期這裏也會熱鬧起來,除了舊村民回來度假,也有不少行山者前來補給。

■分流石筍,似碇埋在深山的金元寶。

■這堆石可能是遠古時作宗教用途的石圓環。

■四面石牆是炮台保留得最完整的部份。

二澳基堤看日落
吹完海風,是時候回程了,不用走回頭路,西灣有山路往二澳,二澳沒有特別景點,灣畔築有一條傍海的水泥基堤,分流是香港極西,堤上看日落,感覺耐看點,疲累的我看得不願走,金黃色的鹹蛋黃徐徐下降,靚絕。開始入黑,趕路要緊,再行兩小時到達大澳番鬼塘村,可能知道遠足人士有迫切需要,村口竟有兩個公廁指示牌,十分有趣。

■西灣沙幼,但風大,吹風看海,暫作小休。

■柴火燒飯,不知會否更有飯香?

■同一度夕陽,在分流看,感覺耐看點。

■「梁屋公廁」與「南涌公廁」,二揀一,怎揀?

補給站
分流村家家都是「食店」,入村,大喊一聲:「有無嘢食呀?」公公婆婆便會出來迎接你,十分方便,但畢竟山村地方,別太講究,正如既餓且疲的我,$20一碗腸蛋麵,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陳婆婆麵食
地址:分流村30號

交通
去程:大嶼山東涌地鐵站乘11號巴士,石壁水塘站下車,小路入引水道起步。
回程:大澳乘11號巴士,東涌市中心下車。
車費:平日$11.8周末及假日$19
旅程查詢:旅行家2836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