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美元將繼續沉淪

MichaelPreiss筆記:美元將繼續沉淪

踏入2004年,我們將可見證劃時代的轉變──美元的大幅沉淪正式起步。從經濟層面看,全球復甦的勢頭可望在今年延續,而已發展國家經濟的增長,亦有助於亞洲區的出口。

美國在2003年一直把息率維持在逾40年低位,美國國庫券和長債期貨亦在升抵新高後才潰退。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已表明,在經濟復甦確定之前,仍會致力維持低息環境,但目前已出現了過度刺激經濟的迹象,故此,2004年的主題將會是全球的通脹和息率掉頭回升。
縱使美元至今的跌幅尚未令全球經濟產生痛楚,而美國生產商亦為出口有進展而開顏,聯儲局在通脹威脅未彰的環境下亦無提高警覺的需要,但美元的沉淪仍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復甦脫軌。

滙率左右經濟規模
歐元兌美元的滙率,毫無疑問是全球最重要的單一價格,較油價和電腦晶片價格影響更大。美元的強弱,所影響的範圍包括貿易平衡、資金流向、增長速度、利潤、股價、通脹率、利率,甚至相對的經濟規模。在2001年,歐元區的國內經濟產值只及美國的60%,但若以現時的兌換率計算,其經濟產值便自動提升至80%,再加入英國、丹麥和瑞典等3個歐洲國家,歐盟的總產值更凌駕於美國之上。
驟眼看來,美元下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國經濟和企業盈利正蒸蒸日上,歐洲經濟卻僅能維持蠕動步伐,日本經濟更是力策不前,在情在理,美元應該是升值而非貶值。問題是,美國現時的經常帳赤字持續膨脹,來自其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不斷增加,美國國民則利用廉宜的信貸成本先使未來錢。
為了填補龐大的赤字,美國需要繼續向其他國家伸手。若把美國進口持續增加的原因歸咎於中國超廉宜的生產成本並不公平,真正的元兇應該是美國國民的低儲蓄率、沒有節制的借貸和巨大的聯邦預算赤字。情況一日得不到改善,美元仍需要貶值更多,才能糾正美國龐大的外赤。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相對於全球其他地區的股市,美股已顯得過於昂貴,歐洲和亞洲的股價便普遍比美股吸引。此外,在更高的邊際利潤和更快的經濟增長中,美國只能二擇其一。要恢復美企的盈利能力,便要對工資加以遏制,此點絕非美國消費者所願見。故此,增長與盈利可算是魚與熊掌。如此一來,投資在美國的回報便不可能如股市表現般樂觀,反而在右翼政府相繼抬頭,並積極進行企業改革下,投資於歐洲的回報更加可觀。
亞洲對資金的吸引力亦見增強,在儲蓄率下降和銀行更加重視消費借貸的情況下,一些腐敗的自己友主義將會消失,令昔日資金與勞工錯配的情況不再重演。亞洲企業要擴充,便要借助股東資本或透過債市來集資,促使管治公司要從股東利益出發,從而改善股東的回報,令投資於亞洲更富吸引力。

加息無助美元轉勢
一些市場評論員和分析家預言,加息將有助美元重拾支持,但諷刺地,聯儲局的政策只會令美元更加疲弱。回顧歷史,每當聯儲局開始加息時,美元的加權貿易指數卻是不升反挫──聯邦基金利率每增加1厘,便會令美元加權指數下跌2%。上述情況在過去25年的每一次緊縮周期皆十分靈驗。以此推算,假如聯儲局在未來18個月合共加息2.5厘的話,美元便會有不少於5%的再下跌空間。要不是日本和歐元區本身均存有結構性問題,美元下跌的速度或許更快,這亦可以解釋為何有那麼多閒置資金會以黃金作為避風港。
經過2001年和2002年的呆滯,外滙市場在2004年可望重拾光芒,一些高收益的貨幣將會獲得可觀回報。亞洲投資者對吸納收益正持續上升的歐元債券的意欲愈來愈大,這亦是全球央行和企業樂於增持歐元的最大誘因。
儘管英倫銀行和澳洲央行率先收緊寬鬆的貨幣政策,再加上美國的國際收支帳赤字和美元的跌勢,均不足以改變聯儲局維持低息的心意。不過,只要維持息率於1厘低位多一段時間,由物業加按活動令個人債務攀升至紀錄高位所催生的強勁消費,最終仍難免導致通脹重現,換來加息的迫切性。長期息率的遞升,亦會加重那些負債沉重政府的負擔。
弱美元對全球有何意義?這意味着無論通脹是高是低,實產均會有好表現,尤其是那些與美元關係密切的地區。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錯過那些擁有實質資產公司的股票。
﹙本欄下期回復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