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離島氹仔北帝廟對面,有一溜新蓋的樓房,五六層高,叫「泉福新邨」,新邨向地堡街的十幾家地鋪,全是食肆,忽然成了一條食街,新店和附近老鋪,再連成一個飲食區,或者該說,儼然成了一座小食城。
澳門政府才把街道粉飾過,周末和假日晚上,都是覓食的人,講吃,吃得比皇朝區那「澳門蘭桂坊」還要熱火朝天。
星期天,九點鐘去吃晚飯,地堡街幾乎每家店都客滿;有幾家好冷清,原來還沒開業;隨便走進一家甚麼「綠怡美食」,點了幾道小菜,過了十分鐘,店員說:「魚頭沒有了。」無所謂,吃別的好了。再過十分鐘,又來:「臘味炒芥蘭,沒有芥蘭了。」改菜心好了。再十分鐘,仍舊來致歉:「菜心,也沒有了。」生意真好,可喜可賀呢。
乳鴿,二十六塊錢一隻,送到桌上,都涼了,也是生意好,一起炸,擱着等客人點菜的明證。
鮑魚撈麵,二十塊錢一客,麵,還沒在沸湯裏散開,仍舊是個麵餅,但袋裝的急凍鮑魚好多,感覺上,比麵還多,總算沒欺客。
「綠怡」門前百餘步外,有「新龍記」,賣蟹黃撈麵;這麵,太好吃了,我在《飲食男女》介紹過;如果把這種「鮑魚」也鋪幾片在麵上,變成「蟹黃鮑魚撈麵」,那真是麵王之王,是這座小食城的「吉祥物」了。
氹仔有了這條香噴噴的地堡街,食店成行,成巿,大家競爭,初時安排不善,手忙腳亂,可以諒解;甚至,該為老闆高興;經營的,大概沒料到規劃那麼成功,一開始,就客似雲來;入暮,北帝廟前華燈璀璨,我輩饞人,從此,也多了一個享口福去處。
過了春節,待食店全開了,廚房,就是戰場;假日以外,怎樣招徠,怎樣留住會吃的澳門人,大家要鬥真功夫,到時候,如果連菜心都沒有,那可是跟自己過不去,要等鄰家爆滿,才分得一兩隻盲頭烏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