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元旦大遊行的參與人數,絕非我事前所能預見的。十萬人上街,確實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任何有參與七一和元旦兩次大遊行的社會人士都會明白,十萬人上街這個數字既不說明市民熱情不再,怒氣全消,同時也不表示市民大眾熱衷政治動員,要搞對抗。元旦大遊行的一大特色,乃立場堅定,但氣氛平和。爭取民主──爭取確立一種能夠保證政府會向市民交代、負責的制度──已經成為了現時香港社會裏廣泛支持的訴求。元旦大遊行展示出目前至少有十萬名爭取民主的「死硬派」。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呂大樂
這十萬名「死硬派」的存在,其意義不在於實際參與人數的統計數字,而是民主訴求已逐漸成為了民間討論政治與社會事務的主流論述。對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領導來說,他們必須清楚及充份認識這一個現象及其引伸的現實政治意義。
明顯的事實是,香港市民爭取民主,並不是受到政治刺激(例如特區政府處理「二十三條」的手法)而一時衝動,也不是上街叫叫口號。元旦日所見,市民倒是相當認真的再次以上街遊行來公開表示態度和提出訴求,他們絕對不是鬧着玩。
市民所表示的態度是他們不會滿足於空泛的官話,而是要求具體的、有時間表的、一定會落實的政制民主改革方案。正如上文所說,他們立場堅定。我之所以用「死硬派」這個名詞來描寫遊行群眾,是因為他們在元旦日表現出一種政治取態——本來他們對政府的不滿各有不同,但現在都集結與聚焦於政制民主改革這項政治訴求之上。
基於他們對特區政府——尤其是特首董建華先生——的不滿,民眾要求在可見的將來逐步確立一個政府會面向群眾和向市民交代與負責的政治體制。
在這些支持民主化的群眾當中,他們意見不一,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民主改革方案或民主進程時間表。但在不一致的意見之上,他們也有一些共通理解——民主改革不可以沒有明確發展方向,也不可以沒有清楚訂明的時間表。更直接的說,任何沒有具體承諾和落實方案的「按《基本法》辦事,循序漸進」的空泛虛言,只會進一步刺激這批民眾,引發抗爭行動。
我們當然會明白,決定未來政制走向,政府不可能只看上街遊行的群眾,而忽視其他界別的考慮。但問題是一般市民已一次又一次的以選舉投票及和平示威遊行來表示態度。要促成政制改革共識的出現,特區政府不可能繼續自說自話,迴避尖銳問題,而是應該做回最基本的工作,推動社會各界參與公開討論,為製造共識提供最起碼的條件。
這也就是說,大批市民已一而再的以投票及集體行動來表示爭取民主化的態度,現在是其他界別——尤其是工商界——作出回應的時候。沒有回應,就不可能出現討價還價,也不會有妥協、讓步。
如果特區政府繼續有拖無欠,不好好努力在促成各方利益在政改問題上交換意見和達成共識,則不但又錯過了一次發揮政治領導作用的機會,而且還只會更加落後於社會形勢,由主動變被動,到時又成為了社會不滿的投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