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先祝願讀者們身體健康,並能總結經驗,在投資路上掌握先機,有效地運用於不同投資工具,以增加回報。
轉眼間已踏入2004年,是時候讓我們總結去年窩輪市場的情況。2003年絕對是認股證市場豐收的一年,不論在整體的發行量或成交比例皆表現突出,而且新品種非標準股證的面世,更有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這也是市場正趨成熟的明證。
無論有否曾參與其中,你都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數據,多些認識目前市場上最普及的衍生工具發展。
2002年的窩輪總發行量為646隻,而根據港交所資料顯示,發行商在2003年共推出了693隻新輪(見上表),成績明顯較佳,即平均每個交易日便有超過兩隻新輪上市,數量為過去十多年之冠,也較97年高峯期的351隻高得多。當然,這有賴多面的配合,方能成事。
當我們再進一步分析,2003年首6個月的窩輪發行量只有216隻(並不包括進一步增發窩輪的申請),成交也較為淡靜,也許與當時經濟環境受到SARS肆虐的影響,導致投資氣氛薄弱有關。有趣的是,單單在下半年的窩輪發行量,便佔去全年接近七成比重,而每日窩輪佔大市總成交的比例,也曾高達18%。箇中原因,自然與市場氣氛轉旺及環球市場表現好轉有關。
若拿認購證與認沽證的總發行量相比,去年整體認購證的需求佔優,是不爭的事實(見下表)。除了因為投資者習慣在升市中賺錢,或在市場調整時看好後市走勢而購入認購證等因素外,市場在下半年開始呈現大漲小回的格局,也是主要關鍵。
在成交方面,認購證與認沽證倒是不相伯仲,在十大最高成交榜中常見它們的蹤影。不過,最要緊的是,投資者不應以認購證或認沽證數量,作為他們對後市看法的指標。畢竟,發輪活動主要是回應市場需求,故不應以此作為後市走勢的水晶球。
無可否認,指數輪在03年窩輪市場的表現,可謂舉足輕重。在上半年,恒指輪的熱潮可謂一時無兩,其發行量不但遠較其他單一藍籌股股份為高,每日成交金額甚至持續佔據總成交的50至60%以上,反映投資者已視之為短炒恩物。
歸根究柢,由於當時市場缺乏方向,投資者選股的勝算大不如前。基於恒指沒有買賣差價,相關股證更為貼市,投資者若炒市不炒股,利用恒指輪的槓桿效應作短線買賣,是最佳選擇。
隨着下半年整體投資市場轉旺,投資者傾向買賣個別強勢股份相關的認股證,以致恒指輪佔每日大市成交的金額,逐步降至大約20至30%左右。
除恒指輪外,H股指數在9月開始異軍突起,股份表現、成交量及價格波幅均屢創新高,再配合H股指數及上市基金在12月面世,H股指數輪的普及性及成交比例也逐步提升,成為市場買賣的焦點所在。另外,非標準認股證在03年窩輪市場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