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山密布
火星的表面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比比皆是,但南半球環形山數目比北半球多。雖然與月球相比,火星上環形山的數目要少得多。一般推測,火星環形山跟月球一樣,是因天外飛來的巨型岩石墜落撞擊火星形成。
土壤多含鐵
火星表面土壤呈黃棕色,經美國「維京1」和「維京2」號取樣檢查,含氧、硅、鐵、鋁、鈣等元素,主要由綠泥石和蒙脫石等組成。火星土壤八成為富鐵黏土,約一成的硫酸鎂,半成碳酸鹽和半成的鐵氧化物。
山坑斜坡紋
火星塵向着火星坑的中心流動,形成長數百米甚至1000米長的斜坡紋,科學家形容這是「火星表面最有動感的現象」。這些斜坡紋的長度以每年百分之七的速度增長,科學家估計這種現象是由風或水蒸發造成。
塵暴捲火星
全球性塵暴是火星獨有的自然現象,大塵暴期間,整個火星天空呈粉紅黃色。火星塵暴分地區性和全球性兩類,地區性塵暴每年約發生100次,全球性塵暴會由一個地區迅速蔓延,數天內席捲全球,一般持續幾星期。
冰層蓋兩極
科學家指火星兩極地區表面覆蓋的水冰和乾冰層,冬季冰冠較大,夏季因日照冰冠縮小。美國「奧德賽」火星探測器發回地球的資料曾顯示火星地表下面有厚20公里的冰,但人類至今未有實證證明火星有水。
或有微生物
美國派出「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到火星尋找是否有生命前,曾在一塊於1984年在南極發現、來自火星的隕石上,發現鏈狀的微型磁鐵晶體,由於和地球上一些細菌形成的晶體相似,相信可能是由微生物形成。
登陸古謝夫
「勇氣」號登陸地古謝夫坑,位於火星南半球的赤道附近,直徑163公里。古謝夫坑中有乾枯的河道,令科學家相信古謝夫坑過去或曾是一個盈滿的湖泊,河道則由河水注入坑內形成,因此有科學研究價值。
赤色的行星
太陽系中,火星是離太陽最近的第四顆行星,赤道半徑3398公里,687天繞太陽運轉一周,24小時又37分鐘自轉一周。內部結構可分為核、幔、殼三層,火星表面有撞擊坑、火山和峽谷等,兩極有冰冠,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