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昨日的地鐵縱火案中,現場大部份本來是如常上班的乘客,卻要在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面對死亡逼近,有人瘋狂逃生、有人驚恐嚎哭。社會福利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表示,肇事乘客或會受這些驚嚇反應困擾數天,但如果在未來數天出現較極端的情緒困擾,例如心跳急速、呼吸困難;又或者在事發兩周之後,仍然心帶不安,就應該向心理學家或醫生求助。
「不過,乘客留喺肇事車廂只有大約三分幾鐘,驚嚇三分鐘比驚嚇三十分鐘嘅後遺症好唔同,算係不幸中之大幸。」劉家祖估計,部份目擊事故的乘客,在短期內會對繼續乘坐地鐵感到憂慮,因而改乘其他交通工具。他認為,這些也是市民自我平復的一種方法。
劉家祖表示,市民未必可以自我評估在遭遇這類突發、同時令到生命受威脅的事件後的心理反應,「平時好大膽、成日睇鬼片嘅人,唔代表佢哋會冇事。」而乘客的知識背景也影響他們的情緒反應,「如果佢哋即時聯想起日本沙林毒氣或者南韓地鐵大火,就會令到自己好驚好驚;但如果佢哋唔清楚或者唔記得呢啲大事,情緒反應就可能冇咁強。」
他續說,肇事乘客若只在一、兩天內間中想起事故、影響睡眠,皆屬正常反應。但若出現嚴重的困擾症狀,例如因為焦慮而導致呼吸困難、心跳急速,則需要馬上求醫,不過,這些屬於較極端及少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