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新系統 探測雷電位置<br>閃電報告明夏推出協助市民避雷擊

天文台新系統 探測雷電位置
閃電報告明夏推出協助市民避雷擊

【本報訊】常言道:天有不測之風雲,但在科技發達下,風雲已變得可測,只有一閃而過的閃電最難測。每年本港都會發生行雷閃電劈傷人的意外,天文台將耗資八百萬元購置一套新系統,在本港、澳門和珠三角布下探測閃電的天羅地網,能在數秒間探測到剛出現的閃電位置,即時向市民和有需要機構發布閃電天氣報告,協助市民避過電擊,該系統可望在明年夏季投入服務。 記者:呂焯均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潘海濤表示,本港每年的四月至九月均是雷暴季節,雷暴包括打雷、暴雨和閃電。
根據天文台的觀察,本港在雷暴季節平均每月錄得五天有雷暴、七天有閃電。其中閃電的能量相當大,足以對人命和財產造成傷害,特別是戶外工作人士和對天氣敏感的行業,包括貨櫃碼頭、機場和供電系統。天文台根據報章報道,發現本港過去十三年,至少有十六宗閃電影響公眾安全事件,其中六人死亡。
潘海濤指出,雷暴天氣的出現、發展和變化急劇,有時又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故很難預測,以現時的科技水平也不能預測將會發生閃電的時間和地點,只能探測剛發生的閃電位置。

耗資800萬元
天文台今年計劃耗資八百萬元,購置一套閃電定位系統,可以在數秒內探測到發生閃電的位置,準確性是數百米範圍之內,天文台會將所得的數據,配合衞星圖像上所見在地點上的雲團,從而監測雲團的走向,預測閃電可能在哪裏發生。
購置該套新儀器後,天文台會增設閃電報告服務,即時透過互聯網向公眾發布發生閃電的位置,令市民知悉自己是否身處閃電危險地帶,及早躲避。天文台又會向個別人士和機構提供直接傳訊服務,透過發出手機短訊或電郵,向訂購了此項服務的市民和機構即時發送閃電位置資訊。
潘海濤透露,中華電力公司也裝設了類似的儀器,以保障供電系統,而國際民航組織最近已要求各地機場在未來數年要增設閃電定位系統,天文台將向本港機場提供有關資訊,保障航班安全。

潘海濤介紹可即時探測發生閃電位置的新系統,電腦屏幕展示模擬閃電位置。 區民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