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怪魚 為患珠江

鴨嘴怪魚 為患珠江

廣州珠江一帶最近發現一種習性兇猛的「鴨嘴蛇身」怪魚,專吃其他魚類。有專家指該怪魚其實是北美的雀鱔,與食人䱽同屬食肉魚類,為免珠江出現生態災難,當局應早日查清其來源。

廣州經濟開發區基村的霍姓漁民,前日在珠江撈獲一條罕見的「鴨嘴蛇身」怪魚,連老漁民也辨別不出究竟這是甚麼魚。這條怪魚,身長約六十五厘米,寬約十厘米,重約有一點八公斤,魚嘴扁扁平平像鴨嘴,但牙齒鋒利尖細,眼珠又圓又大,有點像人眼,而身上長滿像鯉魚的鱗片,尾鰭帶花紋。有村民好奇伸手去摸摸魚背,沒想到該條怪魚竟「發起火」來,不斷擺動身軀,還張開大口露出尖利牙齒,作勢要噬咬「膽敢冒犯」牠的村民。

村民摸魚背露齒作勢咬
霍姓漁民將怪魚交給珠江水產研究所進行鑑定。資料顯示,去年十一月廣州岑村也曾發現過一條類似的怪魚,專家當時認為這是原產自北美洲的「雀鱔」。此外,去年十月浙江天台縣亦曾有漁民捕獲過一條重達零點三八公斤的雀鱔。
廣東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邱永松表示,雀鱔屬於外來魚種,有「活化石」之稱,一億二千萬年前已在地球生存,原產地不在中國。目前世界共有七個不同品種,在國外通常被人飼養為熱帶觀賞魚。內地目前尚未有正式的渠道引進雀鱔,不排除有人通過非法途徑,悄悄引進內地飼養,之後再將牠放生到珠江。
邱永松並指出,雀鱔是一種食肉魚類,喜歡躲在水草中伺機吞食其他魚類,如果不加控制地大量引進、繁殖,可能會威脅到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對本地養殖業造成嚴重後果。

食肉惡魚恐爆生態災難
前年底,內地多個大城市曾有漁民非法養殖及出售食人䱽,影響本地江河生態,曾一度下令全面進行封殺。業內人士呼籲,當局應盡快查清今次怪魚的來源,以免引發另一場生態大災難。
《信息時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