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
由一月一日起,廣東省有六個新增的城市獲准對香港開辦個人遊。連梅州、肇慶、清遠和雲浮這些山區城市的消費力也要投放到香港來,可見中央政府為了挽救董建華那苟延殘喘的管治時,確實不惜使盡經濟手段,向香港灌補藥、打補針。
自由行的確帶旺了香港經濟,透過中央人為操控下,逐步向香港輸出內地市民龐大的購買力,使得香港近期消費暢旺,市民對經濟的信心逐漸回升;但是,我們實在不應誇大其作用,或以此沾沾自喜。
就提高經濟的競爭力而言,自由行沒有給香港帶來多少助益。它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劑興奮劑,短期內振作香港市民的信心,而且吃的也是香港的「老本」。香港之所以令內地旅客嚮往,是因為其國際性大都會和中西薈萃的魅力。它既是一個中國人的城市,但無論在自由、開放的程度,以至生活質素、效率等都不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可比擬的。
嚴格來說,這些特質是我們自回歸前便建立起來的,只是回歸後中央政府才有限制地放寬內地人來港旅遊。隨着內地進一步開放,市民往外旅遊的限制日漸放寬,香港對內地旅客的吸引力能持續多久,二○○五年建成的迪士尼樂園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仍然有待觀察。而長遠來說,香港如何能夠吸引一些高質素和高消費的內地遊客,則視乎旅遊當局是否能制訂適當的政策。
應該看到,自由行對香港亦不無代價。與內地在政治、經濟層面的融合,已使香港逐步朝向中國化城市的方向發展。隨着自由行擴大到北京、上海和廣東以外的其他省市,這趨勢只會繼續加劇。
而自由行亦給社會帶來一定治安上的壓力,因此,特區政府不宜將有關安排視作中央的施予,而忽略了在審批過程中,確保中央與特區就審批準則與港府保持磋商,並密切監察實施的情況。
在香港經濟的發展上,董建華自上任以來吹噓要搞的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已不知跑到哪裏去,在加強香港經濟實力的政策更是了無寸進。自由行帶來的表象正好用來掩飾其管治無方,成績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