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間今晨三時四十分,美國太空總署的「星塵」號(Stardust)彗星探測器,開始第一次攔截彗星──撞進一粒距離地球三億八千萬公里的「懷爾德二」號(Wild2)彗星,以收集彗星塵粒樣本。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獲得彗星樣本,不但有助研究太陽系的形成,更能協助追溯生命之源。
飛行了五年,「星塵」號終於等到適當時機,和「懷爾德二」號(Wild2)彗星「相遇」。當彗核長五點四公里的「懷爾德二」號掠過長僅五米的「星塵」號時,它的彗核外圍雲狀氣體(即彗髮)中的塵粒,將以時速二萬二千公里撞落「星塵」號上,比子彈還快六倍。
就在這時,收集彗星樣本時機來了。「星塵」號在用五層碳及陶瓷纖維製成的惠普爾保護屏保護下,將以名為「氣凝膠」的物質,「捕捉」彗髮中高速掠過的塵粒,以及用鏡頭拍攝。科學家的目標是收集一千粒以上大於十五微米的塵粒,而氣凝膠是一種類似泡沫的固體,成份中達百分之九十九是空氣,稀薄得近乎不存在,所以能把「捕捉」塵粒時造成的破壞減到最低。
彗星被形容為「髒雪球」,就像冰封的時間囊,是我們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在冰冷的外太陽系漫遊數十億年,仍保持着太陽系原始樣子。「懷爾德二」號是在一九七四年才被木星引力拉向太陽和地球,至人類探測器可以到達的距離。那時起,它只五次飛過太陽,它所含的冰和塵仍很少受太陽熱力改變,保持在四十五億年前,太陽系仍未受太陽光和輻射影響的老樣子。
今次「星塵」號和慧星的「相遇」會持續八分鐘,收集到的樣本會自動轉移到獨立太空艙中,於兩年後,即二○○六年一月,返抵地球。
另外在太空總署的最新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首隻火星探測器亦將於香港時間周日中午約十二時三十五分登陸火星表面,第二隻則定於二十四日登陸。
新華社/Astrobiology網站/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