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經濟八項目被指無新意

本土經濟八項目被指無新意

【本報訊】政府吸取去年初高調宣布耗資四千萬元推動十個本土經濟項目,結果近半項目「冇咗影」的教訓,新一輪的八個重點本土經濟項目所涉費用大幅減少超過九成,不過其中至少兩個是舊項目重新包裝推出,包括黃大仙墟市和淺水灣海景大樓,其餘不少是推廣飲食文化的項目,例如元朗食街、香港仔舢舨美食等計劃。
政府這次不再預測本土經濟項目可帶來的新增職位,而一拖再拖的黃大仙墟市則計劃於年初招標,年中重新運作。遊人於香港仔舢舨品嘗避風塘炒蟹等景象絕迹已久,有食肆希望和艇戶合作,令避風塘風味重現。

去年十項目四無成效
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李百全昨日公布八個構思中可能推行的本土經濟項目(見表),並會動用百多萬港元重點針對內地旅客作宣傳,例如印製單張於海關派發、於內地酒店張貼海報等等,又會積極與內地電視台合力製作旅遊節目推廣香港。
去年大張旗鼓推動的十個本土經濟項目,其中四個未有成效,包括流浮山警署改為餐廳、灣仔中環廣場設露天茶座、九龍寨城公園茶寮和淺水灣海景大樓。
李百全指流浮山警署改為餐廳研究後發現不可行,灣仔中環廣場露天茶座受九鐵沙中線工程影響,很大機會「流產」。但對於仍未成事的九龍寨城公園茶寮和黃大仙騰龍墟,李百全則指並非「冇咗影」,他承認大笪地的例子不成功,吸取經驗後認為價高者得的標準並不可行,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研究招標細節。
至於原定用作食肆集中地的淺水灣海景大樓,李百全指更改渠務等成本過於高昂,正與業界商議作酒店用途,當中涉及更改土地用途,需與其他政府部門溝通合作。
身兼中西區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批評政府缺乏創意,大部份本土經濟項目只限於讓遊客在景點「飲飲食食」,應多諮詢文化界意見以增加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