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股份能夠獲選為指數成份股,其股價會有所支持,因為股市指數多為基金的指標,如果基金的回報跑輸相關指數很遠,基金經理便很難對基金持有人交代。因此,基金多數傾向持有股市指數的成份股,因為只有這樣做,基金的回報才不會與指標相差太遠。
而且在年結之後,如果基金年報之上所刊載的基金持股分布有指數成份股,會較好看些,因為基金持有股市指數的成份股,給人的印象是較為穩健。
能夠成為指數的成份股,其實是要經過一番精挑細選,而能夠成為成份股的公司,都是有關業內的佼佼者,無論在市值、股價表現,以及盈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質素的。既然能夠成為指數成份股都有一定質素,所以基金持有相關股份,亦是很自然的事。
以港股來說,市場最知名的是恒生指數,因此能夠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的話,便會受到基金的追捧。
但恒生指數雖然知名,但這只是對一般香港散戶而言,對於基金經理又是否一樣?香港銷售的港股基金,種類不下數十隻,但把它們所有規模相加起來,也不過一千億港元左右,而基金經理又會否全都使用恒生指數作為其指標?
除了港股基金之外,一些大中華基金、亞洲股票基金,甚至環球基金,或多或少也會投資在港股之上。這些基金要與指標比較,使用恒生指數便不適合。而論基金的投資規模,這些區域性基金的規模,遠遠大於港股基金的規模。
在基金界別,大多數基金都會以美元報價,而投資的資金來源來說,亦以美國為主導,因此這些基金的經理多以美資的指數作為參考指標,例如MSCI指數。
這亦解釋了為何能夠成為MSCI指數成份股的股份,會受到追捧,有時對公司股價的上升動力,甚至大於股份能夠成為恒指成份股。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