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增長表現強勁,帶動整體社會氣氛轉好。但市場形勢難料,我們有需要繼續審慎管理有關的風險。
2004年第一次在《觀點》跟大家見面,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事事如意。踏入2004年,社會氣氛普遍改善了不少。我當然希望這現象可以持續下去。事實上,這份樂觀情緒有很充份的理由支持。目前全球經濟正穩健復甦,內地經濟增長亦較預期強勁。這些趨勢使香港的對外交易大為受益,從國際收支錄得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可以知道。
本港經濟正經歷結構性轉型,其中包括製造業紛紛遷往內地,因此由出口帶動經濟復甦所帶來的得益,無疑要較以往多一點時間才逐漸滲透至其他經濟環節,但這種效應最終都會出現。我們期待就業情況及公共財政的改善,亦會伴隨經濟復甦而來。希望2004年內我們能在這方面有重大的進展。
此外,通縮壓力亦很有機會進一步放緩。雖然通縮最少有一部份是中港經濟日漸融合無可避免造成的結果,但通縮問題確實困擾了香港5年。我相信香港距離結束結構性轉型以至結構性通縮的日子已不遠了。雖然這會因不同經濟環節及各環節不同產品與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性而異,但香港與內地的價格差距已普遍縮小。此外,內地的通脹情況,亦對此趨勢帶來幫助。再者,內地持續改革開放,將會加速紓緩內地與全球各地在資金流向及人流(包括消費者及投資者)方面的不平均現象。在這個無可避免的過程中,香港的得益,相信可遠較其他地區為多。香港在結束了結構性轉型後,實在很有機會能從內地的高速經濟增長中獲得較全面的得益。
由於通縮基本上是周期性的現象,經濟復甦應有助逐漸消除這個問題,希望這亦不會太久便出現。消費開支增加,加上金融資產與住宅物業價格回升,都促使我們對前景抱持樂觀的態度。另一方面,預期美國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使香港利率繼續低企。這一點連同美元弱勢,將會帶來更多幫助。綜合上述各項,通縮很可能會在不久之後成為過去。事實上,根據金管局一些內部研究,香港未到2004年底已結束通縮,亦是有可能的。
經濟前景改善,金融市場固然感到相當雀躍。但讀者肯定都記得金融市場很容易會過度調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更是如此。然而,投資者(連同監管機構)一定要認清這當中牽涉的風險,並審慎管理好這些風險。
整體而言,我相信2004年的風險包括:樂觀情緒過度高漲,與經濟基本因素不相符,導致市場突然大幅度調整;其他國家(尤其美國)對外交易失衡的問題引起更大關注,以致滙率大幅度調整;通脹壓力超出預期,迫使利率上調幅度較預期大,上調時間亦較預期早;地緣政治壓力升級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