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希望在哪裏?
筆者的回答在於香港市民。這回答也許過於籠統,因為幾乎沒有人(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會說對於人民沒有希望的。但筆者看到的不是一批不守法、不理性的暴民,而是經受七一遊行的洗禮,又經過十一月廿三日區選的考驗,知道要掌握自己命運的市民。筆者在區選投票前,曾寫過《重要考驗》一文,表示區選是對香港市民能否堅持命運自主的重要考驗。
結果證明香港市民經受得起考驗。
那麼,昨天的元旦大遊行又如何呢?本文寫於元旦遊行之前,卻發表在遊行之後。不用知道結果,筆者已估量到這次遊行的人數不會多。別說五十萬人,即使有五萬人參加已經很不錯。庸醫在星期天說,市民元旦上街只是想打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的紀錄。錯了。破不破紀錄對市民來說是無意義的事。說市民想破紀錄,是對市民的侮辱。二○○三年真正破紀錄的事,是庸醫在平機會事件上的言詞反覆,是他的失言、失憶接着失蹤。
為甚麼元旦上街的人會少得多呢?首先是,支持某一件事,從來比不上反對某一件事更能讓人們團結起來行動。所謂「同仇敵愾」是最能把人們凝聚在一起的。若不是「同仇」而是「同愛」,則肯定較難形成凝聚力。七一是反對廿三條立法,市民有「同仇敵愾」之情緒;元旦遊行的口號是支持「還政於民」,自然不比反對甚麼更能凝聚人氣。其次是,七一遊行的反對目標有急迫性,因為七月九日「國安條例」就要提到立法會三讀了,七一是市民最後也最需要集中表達意向的機會。至於「還政於民」卻並沒有這樣的急迫性,許多人要安排自己的生活,沒有意願急切上街。
但如果因此說香港人的民主意識淡化了,中央經濟救港措施使人們把政治議題拋開了,或經濟復甦使人們又耽於安樂了,卻絕非如此。一一二三區選,可以見證市民並沒有因經濟好轉而放鬆他們的政治訴求。民調顯示,七成市民贊同○七、○八年實行普選。若認為區選與民調都不足以反映市民的民主意識的話,那麼好戲就會在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上演了。
從董伯在輿論壓力之下,仍足額委任一○二名區議員一事來看,他深知在九月立法會選舉中,一席也不能放過,必須緊握由區議會晉身立法會的這個功能組別。再從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在年底時,透過新華社批評英、美等國官員不應發言支持香港加快政制民主化的言論,就知道中央○四年對港政策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壓制政制民主化。設若英、美等國官員發表的言論是希望香港政制發展應循序漸進,不宜過急,那麼恐怕中國外交部新華社會廣為報道並大加讚賞呢。
歷史已走到關鍵時刻,○四年中央、董政權和香港市民將聚焦在立法會選舉上,按目前的形勢估計,民主派或獨立而傾向民主的議席可能會爭到半數。但從區選前民主派因估計較保守而沒有派足夠的人數去參選來看,民主派似仍可以較為大膽一些,不僅要爭取在直選中囊括接近「全數」,對功能組別也要盡可能去攻陷。市民的要求不是過半,而是力爭三分二的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