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之時,元旦大遊行尚未開始,無從得知參加的人數,也不知是否有另一次超越兩三萬人的驚喜。但氣氛不高漲,主要政治人物更無意催谷宣傳,大概也不過如是。對董建華而言,幾天之後的施政報告,再壞也不過如是,最差的時刻已成過去,董建華是否不用下台?
說董建華不必下台,現時是主流的看法,很多人紛紛改口,留下一線,以為董一定再坐多三年半,因為中央不會要他下台,港人無力亦無行動迫他下台,而民主派更私下公開表示不願見他下台。經濟上最差的時刻似成過去,還有甚麼因素,還有誰人能迫他下台?
筆者的看法,經常與主流相反,這次亦不例外,當大聲疾呼要董下台的聲音淡薄下來之時,正是董建華稱病請辭的最好時機,要留也留不住。就先讓這一見解立此存照,看看準或不準。
香港的經濟是穩定下來了。中央一直說穩定壓倒一切,但香港算是穩定了嗎?政治上的穩定,算不算是穩定?大家公認的事實,董建華的無能,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對於這一點,中共中央其實心中有數。董伯最大的問題,是他根本應付不了民主派的步步進迫。
今年不但是選舉年,更是政制檢討之年;董在,就成為民主派以及馬上就會冒起、以陳方安生為首的親英派的最大助選者。以土共的能力,能穩定香港的局面嗎?他們可以支持董建華順利執政下去嗎?過去的一年,已經證明是失敗的了!
細心留意,大家應發覺左派棄董自救,已是必然選擇。民建聯與工聯會的保皇形象,已經深入民心多年,已經不是表面上的批評可以改變,在未來幾個月,由這兩個組織發動要求中央迫董下台的可能性,完全不低。當然,一般人不會知道,但當民建聯與工聯會有針對政府更激言論之時,就可見董伯的最後時刻已到。
董一下台,按照《基本法》,新特首由八百人的選舉團在半年後選出,任期最多可以是五年。於是,有關○七年是否普選特首的爭拗,推遲了兩年,是在再下次立會選舉之後。檢討的迫切性減慢,多了兩年的時空。這是好處之一。
好處之二,曾蔭權署任特首半年,他是強勢人物,民主派一定不能如對待董伯一樣對他。新任特首上任之時,正是立會選舉前後,港人無論如何不會支持未見表現,就要挨打的情況,亦是說民主派政客忽然沒有了攻擊的對手。
好處之三,港人基於怕亂的心理,對民建聯、工聯會及其他保皇派的敵意大減,甚而希望他們成為穩定香港的力量。這對他們的選舉,自然美妙。
所以,未來數月,民主派調轉槍頭支持董完成任期,是不足為奇的,楊森不是說,我們只針對制度,不針對人嗎?
王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