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二○○四年元旦。
筆者不禁想起○三年三月五日,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宣讀○三至○四年政府財政預算案開頭的話:「狄更斯有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句話對今天的香港來說十分貼切。」
他說這句話時,香港輿論普遍不認為所引的狄更斯名言與香港的情形如何貼切。因為我們看不到香港有「最好的時候」,那時香港的情勢已經夠壞了,但是不是「最壞」,人們還不知道,事實上人們預期還會有「更壞的時候」。
然而,就如同梁錦松其後在電台上說「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一樣,他所引的狄更斯名言與他所說的「風流折墮」論都被他言中了。只不過,「風流折墮」論應驗在他自己身上,而狄更斯名言卻應驗在香港其後的變化當中。
三月初,香港確實還未到「最壞的時候」,接下來的沙士疫潮,董政權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強行推動,導致民怨沸騰,民眾、輿論、有良知的政界學界人士,既憤怒又無奈,而社會經濟狀況則愈來愈差,失業率高漲,這時,香港大概可以說是「最壞的時候」了。
在「最壞的時候」,促使了逾五十萬市民七一上街,並帶來了其後一連串的改變。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在梁錦松引述那兩句之後,接下來還有:「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三年見證了田北俊的智慧與勇氣,也見證了董建華的愚蠢與懦弱;七一遊行和接下來的區選結果給香港帶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希望,但董政權繼續委任一○二名區議員和中央對香港政改的保守態度,又像是「絕望之冬」。然而,無論如何,○三年香港人所走的道路,已預示着,智慧終將戰勝愚蠢,希望終將戰勝絕望,最壞的時候會被埋葬,而最好的時候可以爭取它到來。七一遊行及其成果,已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香港市民自己手中。不管前路有多麼艱困,不管中央和董政權如何阻攔,不管無恥政客如何不斷變臉,只要香港市民認清自己的政治權利和當家作主的目標,同心協力地沿着七一所昭示的道路走去,「最好的時候」是會到來的。
是誰把香港從「絕望之冬」帶出「希望之春」呢?《蘋果日報》舉行「二○○三年香港風雲人物選舉」,編輯部並提出了五組候選人物。五組人中,最應當選的,自是扭轉乾坤、寫下香港歷史重要一頁的五十萬七一上街的市民。但逾五十萬人中,甚麼人起主導作用呢?更具體地說,甚麼人在二十三條立法中,為民眾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也許這些人才真正算得上是「風雲人物」吧。筆者想了一下,○三年香港真正獨領風騷的,應是法律界的「基本法二十三條關注組」,關注組不應只以余若薇這位「民主女神」作代表,它還包括梁家傑、湯家驊、吳靄儀、李志喜等人。○三年,香港法律界精英,奮身參與政治,主導香港在政法上的論述,帶頭在七一遊行、在二十三條被撤回後又立即將「二十三條關注組」轉為「第四十五條關注組」,並落區為民主派區議會候選人助選。香港市民正期待他們在○四年更積極地參與政治,並將香港民主帶往「希望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