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嘴唇太乾,切勿以為用舌頭舐嘴唇便可減低「爆坼」情況,這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口水會把嘴唇內的水份一併帶走,令嘴唇更乾。有皮膚科醫生表示,曾患濕疹人士皮膚較乾,嘴唇也較易乾裂;中醫則認為,除天氣乾燥外,個人體質如陰虛或血氣不足,體內水份少,嘴唇也特別容易爆裂,需要內外調理。 記者:梁洵瑜
皮膚科專科醫生黎湛輝接受訪問時表示,冬天因為天氣乾燥,嘴唇容易變乾。一般市民唇乾的程度可能較輕微,但一些皮膚較乾,如幼童時曾患濕疹、鼻敏感或氣管敏感者,他們的皮膚通常會缺少水份,嘴唇就更易乾燥。
他指出,感到嘴唇乾時應使用潤唇膏,切忌用口水舐嘴唇,這樣做只會令嘴唇愈來愈乾,令爆坼情況更嚴重;因為以舌頭舐嘴唇時,會把嘴唇的水份一齊帶走,令水份更快流失。嚴重爆坼會出現無菌性口角炎,問題一般不大;但如果爆裂地方感染細菌,如萄葡球菌、鏈球菌或念珠菌等,則會導致化膿發炎,必須延醫治理。
他強調,嘴唇太乾應不時塗潤唇膏,以免爆裂,塗擦次數不限,任何潤唇膏也可,「只要擦完覺得舒服」即可,若怕皮膚敏感,則可用無香料潤唇膏。
中醫師則認為,嘴唇乾除了是天氣問題外,還與個人體質有關。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天氣乾燥市民或可能患上中醫所指的「燥邪」,即「風」、「寒」、「暑」、「濕」、「燥」及「火」六邪中的「燥邪」,人體容易感到口唇乾、流鼻血、燥咳及失眠煩躁等,應多飲西洋菜、粉葛等煲成的湯水。
但唇乾與體質相關,如津液不足人士,包括身體內的水份、血液及皮膚水份均呈現不足,這些人會較易感到乾燥。
此外,血氣陰虛者也會嘴唇較乾。所以若嘴唇過份乾燥或在夏季時也感到唇乾者,應該求診;若斷定是血氣不足,即可以中藥補身;要是屬津液不足,則要養陰生津,多飲雪耳、燕窩、雪梨、蜜糖、沙蔘玉竹煲湯。
中醫師何顯亮表示,體質屬陰虛者,身體因體內水份不足,這些人士連夏天也會感到皮膚乾燥,嘴唇也感到水份不足。此外,體質出現「實熱」情況的人士,如胃熱、肺熱及肝熱等,會咳嗽、多痰或口氣大,口唇也會較乾。
他又說,這些人士要內外調理護唇,除塗潤唇膏外,並要多飲沙蔘、玉竹及蓮子等滋潤湯水,要有充足睡眠,切忌捱更抵夜,避免進食燥熱食品,如火鍋、燒烤及煎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