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講師 馬嶽
七一和區議會選舉後,不少親中保守陣營和工商界人士,表示可以接受○七年普選特首,並且開始提出不同的方案。姑勿論這是選舉前的權宜之計,還是在中央未表態前先作開明姿態,比起幾年前同類人士作出的反民主言論,香港的民主討論已是邁進了一大步。
曾鈺成最近提出的方案,有相當討論價值。曾鈺成提出○七年先由提名委員會作篩選,選出「中央能接受」的候選人,然後給全民投票普選,然後二○一二年才全面開放提名權,成為真正的普選。
特首無論以任何方法產生,都要中央能接受,這是特區的政治現實。《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也體現了這種精神。如果和現有八百人選舉比較,上述的方案無疑是一項進步。有機會給所有港人投票,起碼候選人需要提出有關各項政策的政綱,不會像董建華連任時只提出數千字無實質內容的演詞便當是政綱。特首當選後為了要連任,也要顧慮民意對政策的反應,不會像董建華般不理自己民望愈來愈低,仍然提出不孚民望的政策。
雖然如此,筆者仍然非常懷疑這類「中途」方案,因為我認為沒有一定的提名自由,普選特首不能達致其政治效果。從政治學的角度看,真正的民主選舉必須讓社會不同人士有合理的參與機會,制度設計不能刻意把部份人排拒在外。共產主義政制操控選舉的不二法門,卻正是控制提名,在等額選舉或控制提名的差額選舉下,令人民縱有機會投票也無法真正行使其選擇權。
關鍵是:中央對特首人選的接受範圍非常狹窄,不少港人認為較溫和開明的如陳方安生或余若薇都可能無法接受。試想如果○七年時,提名委員會否決了不少具很高民望的開明人士的提名,然後只通過了曾鈺成和曾憲梓作為特首候選人,給所有港人投票,後果會怎樣?
簡單的答案是該選舉將全無公信力和認受性,很多選民可能因此而不投票,也可能有團體發起杯葛投票。這會令普選的一大功能喪失:特區政府不能透過普選贏取認受性,國際上不好看之餘,第三屆特首的施政也會出現困難。
此外,如果提名權仍緊緊掌握在中央手中,將不利產生政治人才。當遊戲規則仍是先要獲得中南海支持才可參選時,本地民意支持變得次要,政治精英仍然只會像現在般揣摩上意,上北京走後門拉關係,爭取和中央領導人握手而不是和香港的選民握手。這樣既吸引不了真正的政治人才,也無助於產生具民意支持的政治領袖。
事實上,如果中央○七年不放心而要篩選候選人的話,為甚麼他們到了二○一二會忽然放心?唯一可能性是我們再賠上○七至一二年五年的管治危機和威信低落,才能說服中央要給我們真正的普選。民主選舉的特性便是很難預知選舉結果,關鍵是相信人民。要以限制提名的方法來操控選舉,只會摧毀選舉的公信力和認受性,造成「兩頭不到岸」的情況。○七普選方案,必須有一定的提名自由,才可提高特區政府威信、吸引政治人才、推動政制發展和產生符合民意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