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追捧市值大公司較著數

理財智慧:追捧市值大公司較著數

一隻新股上市之後,股價能否繼續其強勢,除了昨天所談及的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是值得考慮的。
首先是公司市值的規模。如果公司集資金額很小,公司市值很細,那麼從供求角度來看,公司的股價較容易被舞高弄低,只要「貨源歸邊」,公司股價便能夠脫離基本因素而大幅上升。不過購買這種股份要抱着投機的心態,不要把過多資金投放在「投機活動」之上,避免干冒過多或不必要的風險。

可晉身指數成份股
如果公司集資金額龐大,上市之後的市值亦達到某個規模,這樣的新股便蘊藏另外一些投資價值,就是公司有機會被選為股市指數成份股的投資價值。
香港的股市指數有恒生指數、H股指數、MSCI香港及中國指數,以及FT香港指數等。但論名氣及普及度,便非恒生指數及MSCI指數莫屬。股市指數是量度股市升跌的寒暑表,亦是評價基金投資表現的指標。
以投資在香港股市的港股基金而言,經基金公會認可的港股基金已不下數十隻,而習慣上,要評核一隻基金是否表現良好,會以基金表現與大市比較,例如以恒生指數作一比較。
基金經理當然希望能跑贏大市,但退而求其次,只要同大市表現相若,不會被大市拋離太遠,便足以向基金持有人有所交代。如果不希望與大市表現相差太遠,最簡單方法就是買入恒指的成份股,那麼基金表現便與大市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正因為大部份基金都不希望基金表現落後於大市,於是某程度上基金會傾向吸納指數成份股,因此,有機會成為指數成份股的股份,會多了基金的追捧,對於股價有正面的影響。公司市值愈大,就愈有機會成為指數成份股,股價就愈會有所支持。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