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時大節,香港人慶祝佳節的熱點,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尖沙嘴文化廣場。香港固然有很多地方以廣場為名,但是,我們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廣場」。
廣場起源於古希臘,它的目的是聚集人群;即使放諸現代社會,亦有其價值。一個廣場可提供廣大的空間,容納人數眾多,可予一些大型的戶外活動舉行。香港的文化廣場,只是一處海旁與建築物之間,以及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空地,並不適合人群聚集。錯亂的花槽、水池、建築物支柱等,均在人群眾多時造成危險,警方在節日時採取管制措施,固然可以理解,但卻令節日的氣氛全失。
一個廣場可以提供一個人群聚集的安全地點。廣場有足夠的空間讓人活動,四通八達的設計又可以令人群在短時間內離去,寬闊平坦又可以令人群在活動時不致發生危險。節日時,一個廣場可讓人群於其中狂歡,對於各人如何慶祝的管制亦可因場地危險性大減而得以放寬,警方可更易於控制人群之餘,亦不影響節日氣氛。
政府如選取一個同樣臨近維多利亞港,以及交通方便的地點,如西九龍填海區,興建一個廣場,相信可吸引市民前往慶祝節日。如中秋節,可於廣場點燈、賞燈,把廣場劃分一段為控制區,於區內容許一些具一定危險性但有節日氣氛的活動,如平安夜時可容許噴雪,新年時可放爆竹等。廣大的空間,亦可引導出各式各樣的慶祝方式,對於發展節日慶祝文化,亦有幫助。最終令香港人不至於年年節日,都需要在如臨大敵的情況下,在文化廣場「漫無目的」地行過一行又一行的鐵馬。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一年級 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