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公眾對保護具價值歷史建築物的意識愈見強烈,不過,在新舊建築法例標準不同下,新標準卻成保護古建築的最大絆腳石。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兼文物顧問所總監何志清認為,政府必須在現行建築物條例上給予適度的寬容,才可鼓勵有志者更有效益地運用歷史建築物。
何志清表示,由於現時沿用的建築物條例,無論對走火、樓面承重、石屎強度以至渠務等都有着嚴謹的規定,但對數十年至百多年前的歷史建築物,如荔枝角雷生春樓而言,卻完全不符合現行規定。故要有效保護建築物的神髓,使基本結構不容有絲毫損毀下改裝建築物是極高難度,因此,政府實有必要修改現行條例中,對古迹保護不足的條文。
他說,在現代的規限下,上環西港城應是成功變身及值得參考的好例子。
時代集團董事陳羅寶靈表示,旗下德藝會投得西港城管理權,最大的負擔是維修保養,主要涉及漏水、冷氣及屋頂維修等問題,每年維修費以百萬元計。不過,可讓市民在此緬懷殖民地的色彩,她認為仍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