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病工作 勇對死亡

抱病工作 勇對死亡

【本報訊】對於梅艷芳病重時仍拍攝個人特輯,如期進行個人演唱會,甚至臨終前召集生平好友會面,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表示,這顯示梅的性格能夠勇於面對死亡,在生前能完成自己心願;她的做法值得港人借鏡,大家應該更珍惜生命。

成為港人典範
李穎明指出,梅艷芳預計自己生命將終結,積極地完成自己的心願,開演唱會,與好友見面,反映她的性格坦然面對死亡,但港人一般來說未能接受死亡,對死亡噤若寒蟬,不肯放開懷抱,結果未能完成最後抱負,鬱鬱而終。
李穎明說,梅艷芳對死亡的處理方法,對港人發揮積極的典範,讓公眾學習如何面對死亡,明白人生是短暫的,在生前應該懂得珍惜生命。
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博士亦指出,一般而言病者若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無論對病者本身或身邊的親友,均有積極的意義,病者能夠珍惜餘下的時間;朋友或家人獲病者接受其幫助,感覺會舒服點,從而減輕內心的傷痛。
她表示,病人和親人之間,亦可發揮互助的精神,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家體驗生命的可貴,活得更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