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女出身躍為天后 鬥志驕人

歌女出身躍為天后 鬥志驕人

曾在荔園當小歌女的梅艷芳,八二年憑一首《風的季節》,奪得「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最終成為一代的百變歌后。有學者認為梅艷芳的奮鬥史,對香港當代文化影響深遠,失學的她憑努力而成功,燃起當時草根階層的鬥志;其百變形象大受歡迎,亦標誌港人思想的成熟,從傳統只愛玉女的框框,發展成為接受不同的文化。

專門研究本地文化的次文化出版社社長彭志銘昨日表示,崛起於八十年代的梅艷芳,對本港當代文化的最大影響,要算是她背負草根的背景,憑着努力一躍成為樂壇天后的奮鬥歷程。
彭志銘解釋說,七十代年中期興起一股新浪潮,以海外留學的知識分子作主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如許冠傑、林子祥、張國榮等,均是大學生及「番書仔」,草根階層成為天王巨星是遙不可及的夢。惟出身小歌女的梅艷芳,儘管沒有機會受高深教育,仍不斷奮鬥達至成功,對當時的低下階層而言,有不可磨滅的振奮作用,積極深遠的影響。

成功標誌女性抬頭
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史文鴻亦指出,梅艷芳與當代一般藝人歌手不同處,並非以傳統漂亮、玉女的形象如蕭芳芳及陳寶珠,來吸引巿民;相反以百變的形象,鮮明性格,配上滄桑的味道,令到廣大的歌迷受落。
史文鴻說,梅艷芳的成功,正好反映出八十年代開始,香港文化成熟了,特別梅艷芳在電影《胭脂扣》飾演「如花」的角色,那女中帶男、男中帶女的形象,揭示了社會已發展成可以接受複雜性格的人物。同時,梅亦衝破了歌壇由男歌手壟斷的局面,標誌女性的抬頭。
文化評論員胡恩威則指,無論梅艷芳或張國榮均屬有內涵及實力的藝人,他們的死亡標誌貨真價實的藝人漸漸失傳,只剩時下流行只靠包裝、沒有自我的藝人、歌手。

歌迷有如失去至親
對於今次梅艷芳的遽然逝世,不少歌迷顯得傷感,精神科醫生陳佳鼐昨日表示,梅艷芳病逝對歌迷造成的衝擊,相信較早前另一歌星張國榮的死亡為小。因為張自殺身亡,出乎歌迷的意料之外,衝擊力肯定很大;相反梅患病已有一段日子,歌迷有一定的心理預備。
陳佳鼐續稱,梅艷芳享譽樂壇二十多年,其死亡對歌迷來說如同至親離開,一般巿民亦感傷心是正常的。而梅艷芳的好友如譚詠麟等人,在她死後呼籲歌迷應學習偶像其樂觀、開心的性格,不要過於悲傷,對歌迷有積極的宣洩感情作用。
陳補充說,歌迷感到傷心應該向朋友親人傾訴,若持續半年仍感到情緒低落,鬱鬱不歡,未能正常生活,可能患上抑鬱症,應向醫生尋求協助。

應該從悲痛中學習
青山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曾繁光也表示,著名巨星突然離世,廣大的歌迷有情緒困擾在所難免,早前張國榮跳樓自殺,一名本身患有抑鬱症的女病人病發,經藥物治療後已康復。
但曾繁光強調,歌迷應該將悲傷化為力量,學習梅艷芳生前如何幫助他人,這對疏導情感有積極的作用。情緒受困約一至兩星期後,會慢慢痊愈。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亦指出,歌迷應從悲痛中學習,動員朋友互相支持,既可減輕哀傷的情緒,又可藉此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見表)。

劉嘉玲越過逾百名記者,到養和醫院送別好友。
李志強攝

(前排左起)梅艷芳好友梁家輝、徒弟蔡一傑、蘇志威,面對噩耗,神色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