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驚心動魄的2003

回顧驚心動魄的2003

二○○三年,港人可算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年,年初爆發沙士疫症,市民人人自危,香港經濟受到重創,樓價再下挫兩成,失業率攀上歷史高峯。市民對政府管治無能、硬要為二十三條立法感到極之憤怒,觸發七月一日超過五十萬人上街遊行。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林本利

七一大遊行改寫了香港的經濟和政治面貌,中央政府要重新評估香港形勢,希望將「壞事變好事」。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動CEPA、自由行、人民幣業務、國企來港上市等政策下,香港經濟大幅反彈,樓價回升,失業率和通縮回復到沙士前水平;反映經濟前景的股市,更創下兩年多以來的新高。

董建華仍漠視民意
但即使經濟前景美好,過百萬名選民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區議會投票日,仍要走出來用手投票,向管治者和保皇黨表達不滿。
還記得去年初的時候,董建華在毋須提出政綱下,便得到超過七百名選委會委員提名,在沒有對手下連任。連任後的董建華,繼續漠視民意,急急推出高官問責制,以為可以找其他人去承擔政策失誤的責任。
高官問責制首先惹起公務員不滿,之後仙股股災,令股民憤怒。經過多月探討後推出的「孫九招」,依然無法令樓市起死回生,負資產繼續增加,破產宗數屢創新高。
到今年三月,傳媒爆出財政司司長在加稅前買車,特首還說他具有高尚情操,政府在處理沙士疫症時又失控,連累無辜市民受到感染和喪掉性命。疫症過後,政府本應推出措施去平息民憤,但董建華卻反其道而行,硬要為二十三條立法。即使在自由黨主席上京面聖後,他竟仍然堅持如期立法,將自己及民建聯推向滅亡。

經過區議會選舉挫敗後,民建聯「暫時」調整策略了,為爭取明年立法會選舉議席,被迫扮演反對黨角色,並要支持全面普選特首。繼公務員、自由黨及大財團之後,民建聯亦要和董建華劃清界線。董特首現在應該深深體會到政治的殘酷,過去六年不斷向大財團送禮,又向保皇黨及其他友好送上紫荊勳章和受薪公職,現在竟落得如此下場。
筆者在過去四年多,一直在蘋果論壇撰寫文章,目的是希望掌權者能夠體察民情,明白中層階級及商界對管治者的不滿,不要只顧為個別大財團及政治團體謀幸福,令經濟和政治勢力失去平衡,最終導致民怨四起和管治困難。但董建華似乎沒有聽過童話「國王的新衣」,只愛聽好話和假話,對善意的評論充耳不聞,結果自然被市民唾棄,連昔日圍繞着身邊的友好也要背棄他。

應讓市民重拾信心
展望二○○四年,香港經濟雖然會持續向好,但除非中央政府決心讓董建華退位讓賢,不然特區政府的施政將動彈不得,只能夠在原地踏步。這又難怪愈來愈多人期望及相信未來數個月,是董建華請辭的適當時候,希望能藉此重建香港及台灣同胞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董建華若繼續管治至二○○七年六月,只會帶來更多政治爭拗,將來不知道還有多少個大學校長、高官、××會主席或黨魁,繼續被他連累而要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