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科技園行政總裁譚宗定透露,「香港生物科學白皮書」完成。專家認為,生物科技在香港是「有得做」,適合在港發展的包括基因學(Genomic)、生物科技資訊(Bioinformatic)、天然機能食物(FunctionalFoods),並從而引伸至傳統中藥。
至於動輒需時十多年、投資逾60億元的西藥研發,則不必考慮。白皮書在1月15日提交科技園董事局,並會在2月向公眾交代。
譚宗定指出,香港生物科技「十畫未有一撇」,加上要公平及公正,因此去年委託丹麥、瑞典合建的藥谷(MediconValley)專家,為香港生物科學前景把脈。
藥谷專家認為,香港現在起步仍未太遲,單從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每年被刊登的醫學論文,無論是數量或級數(最低為PIC1,最高為PIC4),都在全球排名榜名列前茅可以印證。
專家更指出,甚至在非典型肺炎(沙士,SARS)爆發期間,香港的大學也能與全球最先進的實驗室,在同一星期內,解讀沙士病毒的DNA(去氧核糖核酸)結構,足證香港生物科技發展,之所以現時仍然是零,問題並非出在缺乏人才。
港府過去在大學醫學科研,投放不少資源,除了研發不少具商業化潛力的項目,也造就不少世界級醫學科研人才。
譚宗定說,多年來香港的大學培育出來的科研人才及其成果,實際等同香港生物科技業的九成基礎,所欠的一成,只不過是公司、政府政策、科技園及應用研究基金,至於如何「追回」這一成,最後要看政府的態度。
談及科技園最新的出租情況,譚宗定說,第一期十幢大樓已有六幢建成,整體出租率達六成八,當中反映了今年初沙士的負面影響。他希望,至明年3月底財政年度完結時,出租率能升至七成。
受惠於各項資訊科技行業的復甦,他預期,04年度的出租率更會達到八成四;05年度更升至九成半甚或九成八。至於第二期大樓,他預期,最快也須06年才能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