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次總統大選,在競選議題上的最大特點,就是選戰兩方不再以統獨、以省籍來予以區隔,而是競相在國家認同的問題上向反統、獨立的方向傾斜。阿扁提「一邊一國」、提「正名」、提「公投」以至「公投制憲」,泛藍的連宋也反對「統一」,反對「一國兩制」,贊同公投,泛藍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表示「台獨」是未來的選項之一,即不反對台獨。上周連戰更強調,「一邊一國」沒有問題,他批阿扁不是「一邊一國」,而是「兩邊三國」,因為在台灣這邊除了中華民國之外,還有虛擬的台灣共和國。阿扁為了與泛藍有所區隔,就直桶桶地說,「兩邊三國」是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中華民國,還有外蒙古的蒙古共和國;並說現在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而是「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灣一國。接着,阿扁又進一步表示,他在二○○○年就職演說中所提的「四不一沒有」,「早就不存在」,因為他的「四不一沒有」有一個前提,就是「中共無意動武」才會「四不一沒有」,若中共有意動武,就沒有「四不一沒有」了,他認為中共繼續擴充軍備,提高國防經費,部署對台飛彈,就是意圖動武的憑證,「所以早就沒有四不一沒有的存在」,但他仍保證明年三月防衞性公投不會違背「四不一沒有」,「這是我的讓步和妥協」,但「我們不能再讓步下去,再繼續沒有原則的妥協下去」,假如再發生一九九六年具有針對性的試射飛彈危機,「我就必須公開說清楚,『四不一沒有』當然就真的不存在了」。
阿扁在二○○○年就職演說時,是怎樣表述他的「四不一沒有」的呢?他說:「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從邏輯上講,上述的「四不一沒有」確實有一個「中共無意對台動武」的前提,所以阿扁所說若這前提不存在,那麼「四不一沒有」也不存在,並非說不通。問題是,在阿扁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時候,以及在這之前,中共早就擴充軍備,提高國防經費以及部署對台飛彈了。
若二○○○年阿扁就職時,就認定這些軍事部署是中共「有意動武」,那麼他提出「四不一沒有」又有甚麼意義呢?在上面所引阿扁那段話中,他的意思顯然不認為當時中共的軍事部署就等於「有意動武」,所以才提出「四不一沒有」的。而且,這三年多來,他也多次重複「四不一沒有」,重複時也沒有表示過中共在有意或無意動武的問題上有所改變,因此,他現在說「四不一沒有」早就不存在,並不符合他當時的思維,也不符合一般人當時對這段話的理解。
台海局勢的平衡點,中共的原則是「若台灣宣布獨立,則中共對台動武」,台灣的原則是「若中共對台動武,則台灣宣告獨立」。而美國的態度則是「中共不動武,台灣不獨立」,以此維持地區局勢的和平。在中美台的關係上,「四不一沒有」是台灣對維持和平的重要承諾。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在本月初曾完整地讀出「四不一沒有」的原文,並表示美國「很嚴肅地看待它」。現阿扁在這嚴肅問題上玩弄,對「前提」概念的不同釋意,那就無疑是為了勝選而不顧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