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人父母,看見自己的小寶寶由牙牙學語,至完全懂得表達自己,必會感到滿心歡喜。不過,中文大學估計,本港約有百分之八至一成二的兒童,即六萬人左右,患有各種溝通障礙,包括語言及聽力障礙。專家警告,僱用菲籍傭工的家庭,家中兒童的語言及語音發展或較遲緩,有關問題若未能及早治療,會削弱孩子日後語言及聽力的能力。 記者:陳倩雯
語言障礙即以聆聽理解及口頭說話作為溝通媒介時出現問題,成因包括聽覺受損、中樞神經受損或唐氏綜合症引起智力障礙、兔唇、裂顎等生理問題、以及分辨或掌握語音能力較弱而導致。至於聽力障礙主要是指弱聽,即聽力由於先天不足、疾病或創傷而出現問題。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名譽副教授唐志輝指出,兒童一般在一至兩歲即懂得說出簡單的語音,如「爸爸」、「媽媽」,及表達「糖」、「車」等日常詞彙。不過,觀察所得,僱用菲傭的家庭,兒童會較遲才懂得說話,「可能因為佢哋小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對語言嘅認知概念比較模糊」。
該學系一級導師袁志彬補充說,如兒童本身的語言發展正常,兒童或可在較短時間內學懂兩種語言;但若兒童的語言發展較為遲緩,同時接觸兩種語言時,即會令他們對符號及文字感到混淆。他建議家長,如發現兒童有語言或聽力障礙問題,應讓兒童只接受單一語言輸入。
不過,如何及早發現和診斷有溝通障礙的患者,正是本港所面對的問題。唐志輝表示,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華語社會均缺乏標準化的語言測試評估工具,現時採用的多源自西方,語言及文化的差異令到測試結果的客觀性及準確性不足。袁志彬警告,兒童的語言及聽力發展一般在七歲前已發展成熟,愈遲向有溝通障礙的患者提供治療及足夠的訓練,患者長大後的溝通能力愈低。
為了研究有關溝通障礙的問題,中大明年將統一人工耳蝸及聽力復康中心、溝通障礙及兒童語認知中心及傳意研究合作中心,成為「傳意研究所」,預計明年中推出本港首個「廣東話基本言語感知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