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再迴避民意

勿再迴避民意

董建華雖然向來標榜自己不愛政治,但在他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中要是還對政治採取迴避態度,則是極度不智的做法。
經過七一遊行和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大敗後,董建華應該清楚認識到港人絕不是他想像中的非政治化。港人雖然是經濟掛帥,但是在面對大是大非的政治、公義和自由等問題時,立場是毫不含糊的,過去一年所發生的種種,證明了港人在政治上高度成熟,並對政制民主化充滿渴求。
作為特區之首,他首要處理的是如何與民間重新建立關係。近年,隨着他的施政日漸不得民心,董建華對市民採取了迴避的態度,由於在駕馭民意上力不從心,他對於和市民的直接接觸和溝通的場合,更是極力迴避。在他餘下四年的施政任期內,要是他繼續採取逃避的態度,絕非香港社會之福。事實上,無論他歡喜與否,香港市民在他管治期間,既能是他最大的政治夥伴,也能成為他最大的管治絆腳石,關鍵是看他如何處理。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夕,傳來他的評分跌至比七一遊行前還要低的42.7分的水平的消息,正是來得着時的警報。
問責制實行了一年多,問責不成,卻把施政弄得一團糟,明顯是制度的設計出現了問題。在香港整體政治制度沒有完善之際,只在主要官員向特首問責上下功夫,在弱勢而又欠缺領導能力的特首的領導下,結果是打擊施政水平而問責不足。假若董建華真的從七一遊行等連串事件中痛定思痛的話,他便應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檢討政制發展的具體時間表,宣示對香港及早朝民主化發展的承諾,使市民的聲音能夠在施政過程中獲得切實反映,在制度上尋求理順與香港市民的關係。
事實上,繼自由黨在二十三條立法一役中與他決裂後,民建聯在區選敗陣後又一改了過往無條件保皇的立場。董建華在他一手建立的管治陣營中,已幾近眾叛親離。假如他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管治策略和定位,選舉當前,他只會繼續把他的政治盟友推向成為反對黨,繼續自食其果。

陳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