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一名秘書長被揭發受英國購買,提供「國家機密」,本地的一些親中輿論,紛紛吶喊,說不能讓香港變為「間諜之都」。
真是不識世界之大的小家氣。香港即使成為間諜之都,有甚麼不好?凡國際大都會,必定是國際情報中心。一個城市可以成為情報集散地,證明這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都有世界第一流的實力,吸引外國資金和國際遊客的同時,必定吸引國際間諜。
香港如果有幸成為國際諜報中心,證明全世界都重視這個地方。各國看得起你,才會爭相在你這個城市開設領事館。有了領事館,自然就有情報工作。間諜,是妓女之外的人類最古老的職業。香港如果成為國際諜報中心,才是天大的好事,就像各國特工來這裏開化裝舞會。化裝舞會的樂趣,是不要讓別人認出自己是誰。同理,利用香港收集情報不要緊,只要英美日中等國,各自小心,遵守這個地下遊戲的規則,不要讓自己的間諜曝光,不要讓人捉到。
倫敦、巴黎、伊斯坦堡、羅馬,都是諜報中心。憑一部《北非諜影》,摩洛哥的卡薩勃蘭卡今天還是遊客朝聖的寶地,就是因為曾經是一個諜影幢幢的情報城市。一九八五年,戴卓爾夫人一口氣驅逐了二十五個蘇聯外交人員回國,理由是這些人搜集諜報太張揚,「身份與職位不符」。蘇聯的高巴卓夫還以顏色,也趕走了二十五個英國駐莫斯科的外交人員。此後雙方緘默。兩國的報紙傳媒,都沒有可笑地呼籲:不可讓倫敦和莫斯科成為國際情報中心。
香港人沒有國際視野,屁大的事喜歡大驚小怪。中國機構只不過一名低級官員由英國收買,親中的傳媒就大呼「震驚」。問來訪的英國外交部次官有何「評論」,在國際諜海之中,這只是小菜一碟,人家當然不理你。六十年代,英國的軍情六處副處長金費比(KimPhilby),由美國中情局發現是蘇聯卧底,向蘇聯供出了幾十個英美部署在莫斯科的地下人員。美國通知當時的英國首相麥美倫,英國下議院召來金費比聆訊,記者問他:你是間諜嗎?金費比以紳士的鎮靜,眼也不眨,說:No。
下議院以為他沒有嫌疑。幾天之後,金費比經貝魯特潛逃莫斯科。比起國際級的間諜醜聞,蔡小洪一案,有甚麼好「震驚」?香港人應該學習見識一下大場面。香港成為國際情報中心?真好。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各路英雄,小心則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