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廣視」的《凡人曲》用半個鐘頭「說」我這個人,在冬至那天晚上播了,畫面配合旁白,在熒幕裏走來走去的這個人,變得立體,這大半生,還真有點戲劇性。電視節目,像小說一樣分了章節,用我寫過的文字做間場,旁白聲線清亮,連讀一首本來肉麻的詩,也不覺肉麻。外景,拍了兩天,兩部麵包車,八九個人,拍龍華茶樓、嘉謨公園、益隆炮竹廠、路環天主堂、水鴨街1號舊故和石頭店,可以當旅遊特輯宣傳澳門,導演吳群悅和攝影師等人,做事都認真。
「澳廣視」的資料搜集和撰稿員鄭錦洋,人稱「眉間尺」,是澳門的「網絡詩人」;澳門詩人很多,有些在網頁上寫詩,不拘一格,像賀綾聲、陸奧雷等,在這個圈子裏,都很有點名氣;賀綾聲和一眾詩友還編印了一本《彩繪集》,擱了一疊在小店,要知道澳門年輕詩人的水平,可以來取閱。「文字憶起了夜半的美麗紋路,自我便於童年鼻水中遇溺。」眉間尺在這本集子裏有這麼一首詩;詩這回事,還是年輕人寫的真純;年過三十,都忙着「介定」詩是甚麼,為自己的小腳做大皮鞋去了。
間尺喜歡文學,開拍前,做了好多工夫,大家討論內容,我怕在電視談創作悶死人,到底還是說了一些,希望大家少一點門戶之見,港澳之別,屋小,門窗還關得緊嚴,自我在裏頭腫脹,就算不窒息,人家看了也覺得「屋主」畸型可笑。話說回來,澳門雖小,才一個沙田或者荃灣的人口,但有那麼多的文字園地,那麼多愛好文墨的人,卻是可喜的;更可喜的是,這些受過文學薰陶的年輕人開始冒頭,文學教育和文學品味,蛻變成對工作的要求,日積月累,這個社會,就有可能精緻。
我那一輯《凡人曲》,畫面有動有靜,有花有貓有石頭,剪輯得靈巧,半個鐘頭的「旁白」,是一篇流暢的散文,眉間尺,還有在大學裏教新聞和傳意的老師,都應記一功。看完了,就覺得節目有一點不好:選角,選得不好。打電話跟眉間尺「投訴」:「故事不錯;然而,在熒幕裏走來走去的那個人,如果換成劉德華或者周潤發,一定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