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商界支持民主

爭取商界支持民主

盧子健

二○○四年將是香港民主發展關鍵的一年,特區政府所承諾的政制檢討將不可能再拖下去,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將會是對香港市民的質素的再一次考驗。如果市民再次用選票表達其民主訴求,當局很難繼續說市民對民主發展的意見分歧。
問題是:特區政府並不是聽市民的話。它有兩個老闆,主要是北京,其次是商界。如果特區政府真的聽市民的話,早就應加快推動民主化,它在拖拖拉拉的原因,還不是因為北京和商界都反對香港民主化。

爭取北京同意太難
上述形勢其實是重演港英年代民主化被壓抑的歷史。港英政府本身長期沒有在香港建設民主的意欲,到管治後期才着手搞民主化,也是因為北京和商界的阻力,民主政制蹣跚而行,到今天我們只有一個大約「百分之二十」的民主政制。
追求民主的朋友,不少都希望北京能夠支持香港民主化,這是一廂情願。中國無疑是在不斷進步中,但恐怕這一代領導人對民主的興趣不大,而由於中國國情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可見的將來,北京都不會擁抱民主,最多是對香港民主化不作強烈反對,而且任何改革都要有足夠的「安全」措施,使北京的權威不會受到挑戰。
在這種格局下,如果香港商界游說北京反對香港實行民主,北京又怎會高壓逼迫商界接受民主呢?最可能的結果是:北京與商界的「不神聖同盟」會維持下去,雙方都會以另一方反對民主作為借口,維持本身反對民主的立場。
香港市民要拆散這個「不神聖同盟」,優先的着力點應在商界,因為北京決策考慮還有受內地因素影響,來自香港的意見效力有限。其次,北京如果從香港聽到很多不同意見,尤其是以他們對資本主義認識不深,容易以為資本家就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話事人,香港老百姓要游說北京只會事倍功半。
香港商界是社會一分子,過去六年半已飽受劣質政府之苦,應該明白當初以為依靠北京挑選一個商界能接受的特首就萬事大吉的想法非常幼稚。香港商界應從痛苦經驗中領會,要依靠制度、要依靠有管治能力、對香港政府運作有成熟看法的人才。在這些方面,商界與民主派、廣大市民的看法分別不大。
爭取商界對民主的支持,民主派可考慮在幾方面多做點工夫。首先,應有計劃地先團結一批在意識上本來就支持民主的商界朋友,由他們來制訂和推動游說商界的計劃。

在政策上可作妥協
其次,民主派可以建議與商界搞聯合政綱,求同存異。如果真的能實現普選特首和普選立法會,在民主化後第一屆政府任期內,大家便可集中推動有共識的聯合政綱。
爭取商界支持民主化,不排除在政策立場上有妥協成份,但香港能夠有一個健全政制,並藉此產生一個好政府,比任何一個黨派的個別政見立場更重要。
香港人能在民主課題上團結也不一定能完全改變北京的立場,但機會會較大,而且我們盡了力,結果如何也是非戰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