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不是裝飾品

文化界不是裝飾品

民主黨土地規劃發言人 黃成智

上周,民主黨舉辦了論壇,探討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前景。席上,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副秘書長曹萬泰先生提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受到公眾關注,是突然「升溫」,他也了解公眾擔心政府是否會偏袒大發展商等問題。這個涉及40公頃的發展計劃,社會上對此議題的討論仍然不足夠,希望政府聽多點意見。
要在西九龍地皮發展一個跨世代及延續百年的公共建築,不是急就章就可以決定得了。可是,政府只是近數月在文化界、專業團體及立法會的壓力下,才作多些諮詢,及象徵式把遞交發展建議書的時限延長三個月。政府在短時間內要落實方案,在這件事情上,政府高層的決心倒是相當果敢。然而,單憑長官意志,結果往往是災難性,十年後,主其事的官員已不在其位,即使製造了長達百年的爛攤子,責任也無從追究。
出席論壇的嘉賓及文化界朋友都提出不少意見,值得政府深入研究。例如,本港長遠的文化目標是甚麼?下一代的市民需要甚麼文化設施?政府要求中標者有四間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如何有客觀的評核標準?

認真對待各界意見
政府在籌劃文化政策時,往往硬件先行,軟件的事宜則容後商議。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事情上,也脫不掉這種思維,只要細看建議書,就看到甚至在藝術區內要裝置多少部閉路電視監察行人旅客也列了出來,卻看不到設置水墨博物館、海天劇場的背後因由。
政府代表在論壇上指出,文化界可以組織起來,與地產界合作,提出標書,共同發展藝術區。可惜,雖然文化界從未如此被政府及地產商重視過,但有地產商早已私下表明,除了建議書內所指明的文化設施外,多一個也不會興建,因為在評審過程中,這些多出來的設施不會「加分」。筆者認為,地產商這種思維,如果能為本港的文化生態帶來新的契機的話,絕對不可能。
筆者認為,要把藝術區發展為一個有軀殼有靈魂的公共建築,政府應該成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局」的法定組織,成員來自地產建築、文化、政府、議會代表及公眾,由政府授權發展局全權主理藝術區內的各項發展事宜。不應按現時的決策模式,只是把文化界及公眾當作決策時的裝飾品,作為諮詢過後拿出來炫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