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逢節日來臨,大小百貨公司都會推出優惠吸引市民購物,但有調查指消費者中,平均有百分之二是患有強迫購物症,另一個調查更指患有強迫購物症的人士,當中有八至九成五為女性,專家建議患者應該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
根據美國一項於九十年代進行的研究顯示,社會上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市民患有強迫購物症──症狀包括在不購物的日子會感到焦慮。美國《洛杉磯時報》一篇文章指出,有強迫購物症的病人中,有八至九成五為女性,這種習慣通常在接近二十歲時養成,而且症狀通常是慢慢出現。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可蘭指出,強迫購物症是一種病態,就是購買了東西後並不使用,而且一旦購買,就對購買到的物品失去興趣。巴黎一項研究也顯示,有強迫購物症的人購買行為與一般人不同,他們的購買行為比較傾向與社會地位有關,除會購買比較少使用的東西外,購買時會強調不該錯失購買良機。
至於如何治療強迫購物症,有專家建議加強自我意識,有助控制強迫購物的習慣,例如以寫日記方式記錄購買行為,放慢購買衝動等。此外,病人並可服用藥物來改善心情,有研究顯示服用抗抑鬱劑CITALOPRAM,能協助控制購買行為,或以治療習慣性飲酒的藥物NALTREXONE來改善購物狂行為,也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