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呈V形反彈,失業率下降,然而董伯和特區政府的民望卻不升反跌,董伯的民望甚至比七一前更低。連日來,董伯與不同界別的人士會晤,聽取他們對明年一月的施政報告的意見。傳媒的老總在與董會晤時,均強調新一年的施政報告必須處理一些無法迴避的政治問題,尤其是政改課題,政府若不趕快抓起來,就失去了帶領討論和引領方向的機會,也就是失去主動權而陷於被動;經濟學者在與董會晤時,也一改過去總是要求董伯先搞好經濟及失業問題的提法,改為建議董先解決政治問題,之後才處理目前的經濟難題。
從經濟反彈而民望下跌,以及傳媒老總與經濟學者的建議來看,政改問題確實已迫在眉睫。倘若董繼續不顧民意民情,而仍然委任區議會全數一百零二人加入新一屆區議會的話,那麼不管這種委任在元旦前或後,都一定對民眾要求政改的激情火上加油。
對○七及○八年的普選,其實諮詢市民意見已屬多餘。多次民調均顯示,絕大多數市民都贊同普選,反對目前等同中央欽定特首的小圈子選舉,也反對部份被親中社團壟斷的功能組別產生的立法會議員。普選不僅是香港市民應有的政治權利,而且以香港市民的守法,長期以來成熟媒體締造的公共議政空間,中產者佔主導地位,教育水平不差,等等條件來看,香港發展普及而平等的選舉,也絕對是成熟有餘。目前之所以有種種要更為緩慢地「循序漸進」的意見,主要是考慮對政改保守的董伯和中央的意向。因此,近日有曾鈺成提議先由提名委員會提出一個確保中央可以接受的名單,再進行普選;又有李家祥提出的候選人須在八百人的選舉委員會中取得二百票的提名,然後普選;以及葉國華提出的由八百人的選舉委員會擴大至九百或一千人,而投票選特首前,各選舉委員均要先諮詢各個不同界別的選民的意向。所有這些意見都是為了遷就保守的董伯和對普選深具戒心的中央。
筆者認為,如要減少中央的阻力,那麼開頭的普選,在提名上為中央設定一些「保險系數」也許是不可免的。也就是說,盡可能令中央有辦法阻止他們極不放心的人獲提名為特首候選人。然而,如果最後的候選人是鄔維庸、梁振英、邵善波這類人的話,那麼市民在普選投票中就有好戲看了;或者是投票率低至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或者選民會在選票上打上交叉並另填一個非候選人的名字。這會使中央及現任特首極難堪。
因此,提名委員會必須提出一個各方面都較能接受的人物,再去進行普選。他既不可能是梁國雄,也不可能是鄔維庸。若對陳方安生、余若薇中央還是不放心的話,那麼范徐麗泰、李國寶、馮國經、陳祖澤等應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選了。而只要經過普選的「民命」的過程,整個政治生態都會有很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