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
漂亮動人的教師基準試女狀元駱佩儀小姐,向我們示範了成功之道:便是努力勤讀試卷範例,從中可以找到很多貼士。原來為人師表要應付考試,跟我們這些莘莘學子一樣,都是要多看甚麼試題範例,甚麼試題預習等等,而這些擠滿賣教科書書局內每一個書架的補充教材,說真的還真像賽馬日報攤有售的贏馬貼士。
這就徹底揭穿了老師從前對我們這些蠢學生說:在考試前才用功是沒用的,最重要是平時留心聽書,做好功課,別臨急抱佛腳……類似這些教訓的謊言本質。我不是說駱佩儀小姐沒有深厚的英文根基,而是她的成功之道反映了我們偉大的教育制度,就是要我們臨急抱佛腳,讀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無窮的考試。
這已經是老話了,這種考試制度也不是特區政府搞出來的,同樣也不完全是英國殖民政府搞的,而是中國人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以考試來評定個人的仕途?前途,這樣一個社會集體思想孕育而成的優良傳統結晶品。這次的教師基準試,也是一次極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混種遊戲。
七十年代末開始漫延的消費者覺醒意識,到現在由電器產品、衣服布料、超市豬肉等,進而轉到教師的身上了。基準試就是一次產品的檢定,我們這些學生每個月都要交學費,就是要購買用來應付各種大大小小、不同階段的考試的知識,而傳授這種知識的,當然是老師了,說得坦白和難聽一點,老師是教育商品,我們則是教育消費者。多少父母節衣縮食,終生捱得只餘半條命,其中不少金錢都用來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當然要看看商品本身是不是「物有所值」了。基準試的作用就像在超市、街市賣的豬肉身上打一個藍印,是一次品質檢定。作為一個消費社會,沒有甚麼不好。
很多老師可能會罵我說得太過份了,也是對教師的一種侮辱。但這個社會的人一天也不當教育是人的知識學習和增長,以便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而是以考試評定個人前途,這種對教師的「侮辱」,只會永遠繼續下去。